第10版:京津冀
3上一版  下一版4
 
京津冀持续推进“六链五群”产业协同
河北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24年10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北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10年来,河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举全省之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要求河北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中彰显新担当。面对新使命新要求,河北要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强化全局观念,全力开拓进取,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推进各项工作,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贡献力量。

全面深化与京津对接合作 深入推进区域内部协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坚持积极稳妥、稳中求进,控增量和疏存量相结合,内部功能重组和向外疏解转移两手抓,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疏解工作。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着力点和出发点。河北要坚持全面对接,积极主动做好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各项工作,推进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合作走深走实。

在加强互联互通中强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充分发挥“轨道上的京津冀”交通优势,以廊坊为关键节点,积极承接北京区域性物流设施的疏解与转移,吸引物流头部企业及中介机构入驻,加速打造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积极推进石家庄机场等改扩建,加快石衡沧港城际铁路、克承高速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省会及各设区市的交通便捷程度。发挥河北港口集团的关键作用,推动唐山港、黄骅港、秦皇岛港高质量发展,携手天津谋划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群。

在联建联防联治中推进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持续推进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柴油货车新能源替代、城市大气污染深度治理攻坚行动,拓宽与京津协同治理领域,不断提升区域空气质量。聚焦北方防沙带建设,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持续推动生态保护与修复,筑牢首都生态安全屏障。健全京津冀生态共建共享协商机制,共建生态共享大数据中心,协同处理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问题。

在推进承接疏解中加快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聚焦承接疏解需要,突出重点领域和地区,继续深化与京津医疗机构合作,创新区域性分级诊疗和远程医疗医联体等模式,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服务。加强与京津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争取更多京津优质教育资源在河北布局。坚持医养一体化发展,加快培育发展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业。积极与京津共同打造一体化就业体系,建立健全跨区域劳务协作机制。以更大力度落实京津冀营商环境“1+5”合作协议,着力推动三地资源共享、协同开放。

切实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这是新阶段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河北要在发挥比较优势基础上,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努力在与京津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中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深化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着力破解制约创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设完善创新平台,集聚和利用高端创新资源,积极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合作,进一步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持续完善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服务体系,构建区域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清单机制,联合京津共建跨区域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中心、雄安中心建设,开展京津高校院所“河北行”活动,引进重点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提升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转化效率和比重。

加强重点领域产业协作。立足河北实际找准定位,充分发挥资源优质富集和产业基础雄厚等比较优势,重点抓好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产业链建设,接续谋划第二批重点产业链图谱绘制,与京津在战略产业链上实现主导功能错位和关键节点协同。充分利用交通干线、河流水系等地理空间带来的要素集聚优势,从不同方向构建联通京津的经济廊道,更好承接京津科技溢出和产业转移。通过强化区域联动和政策协同,加大京津冀产业合作力度,推动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不断迈向更高水平。

牢牢把握“并重”“并举”重要要求 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河北要牢牢把握“并重”“并举”重要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

高质量打造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全面深入落实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紧密衔接第二批疏解实施方案,主动对标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和事业单位疏解转移需求,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政策体系,细化实施疏解单位和疏解人员切实关心的医疗、教育、薪酬、社保、医保、公积金等政策措施,提升雄安新区的吸引力,争取更多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等向雄安疏解。

全面建设雄安新区创新发展示范区。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着力打造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产业,支持空天信息、绿色能源、金融科技等产业加快发展,着力推进科创中心、中关村科技园等创新平台和产业载体建设。加快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雄安片区和联动创新区建设,更大范围释放制度创新红利。全面实施“雄才计划”,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打造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全力打造现代化城市建设标杆。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理念,立足前瞻性与引领性,同步推进地下、地上、云中“三座城”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全面抓好重点片区建设,有序推动雄安城际站枢纽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没有“城市病”的未来之城,创造“雄安质量”。强化数据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共享,创新智慧管理模式,打造数字雄安、智慧雄安。巩固拓展白洋淀生态治理成果,全面推进生态价值实现机制体系建设,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绿色城市发展典范。

(作者系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田学斌)

 
3上一篇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