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海琳 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近日,由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北京市工商联、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联合主办的第27届京港洽谈会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对接专题活动在京举行。
本次活动以“优势互补、协同开放,共促京津冀与粤港澳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化发展”为主题,邀请到来自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省等地政府部门、协会、企业代表等200余人参会。
据了解,这是京港洽谈会首次设立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对话合作活动,为两大区域合作交流、融合发展搭建了高端高效的交流平台。
未来,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如何联动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深化区域对话 强化联动合作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周年。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市京津冀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副主任周浩在发言中表示,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要进一步促进两大区域互学互鉴,开创区域战略融合新局面——
强化协同创新,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的根本动力。北京和粤港澳大湾区都在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原始创新能力突出、科技人才集聚,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打造,粤港澳科技研发、转化能力强劲,创新环境开放包容。北京将与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促进创新成果“北上”“南下”相向而行,共同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
坚持优势互补,优化产业协作新格局。跨区域产业协作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京津冀正在加快“六链五群”建设,三地联合绘制了氢能、生物医药等6条产业链图谱,一链一策推动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协同培育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共同谋划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粤港澳拥有成熟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条,双方产业链互补优势明显。北京将与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加强产业发展合作,合力增强产业链安全性和竞争力,共享数字经济红利,共同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加强互学互鉴,谱写深化改革新篇章。深化改革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关键一招。京津冀不断创新跨区域合作机制,建立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协商制度,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围绕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体系融合、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持续深化改革举措,协同发展效能不断释放。
粤港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9+2”城市并肩前行,在金融、贸易、科技创新等诸多领域形成了跨行政区管理的生动实践。北京将与粤港澳大湾区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增强互动,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推进自贸区建设、巩固壮大民营经济等方面深化交流,推动开放平台共建共享,共同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加强优势互补 共谋发展机遇
为积极促进两大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对接、项目企业对接、贸易投资对接,会上,聚焦京津冀六大产业链中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领域,共签约10个项目,预计投资金额23.6亿元人民币,涵盖两大区域整体合作项目3个、北京企业项目5个、河北企业项目2个。
此外,本次会议发布了首批京津冀与粤港澳企业合作会客厅,其中北京市2家、天津市2家、河北省2家、香港特别行政区1家、广东省4家,包括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中华总商会等公司和机构。
据了解,京津冀与粤港澳企业合作会客厅由京津冀企业家联盟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共同设立,旨在落实双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依托京津冀、粤港澳重点企业,搭建高效、便捷、务实的交流平台,促进两地企业间的深度对话与紧密合作,挖掘新的合作机会,推动项目落地,同时促进两地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开放型市场新生态。未来,将打造成为信息共享的交流平台、资源融通的共享平台、项目需求的对接平台、惠企赋能的服务平台。
作为“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5大产业,搭建“三大产业方向、三类创新平台、三个协同创新场景、三个科技创新集聚区”;滨海新区大力推进先进制造,建成9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5个千亿级工业产业集群、5个千亿级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