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区县动态
3上一版  下一版4
 
西城区规范“小计量”服务“大民生”
海淀区“四式”工作法推进接诉即办走深走实
顺义区部署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工作
东城区“三个营造”推动营商环境优化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24年8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城区“三个营造”推动营商环境优化
服务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近年来,东城区市场监管局聚焦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以服务经营主体“生得下”“长得大”“活得好”为目标,加速“崇文争先”,做实“六字文章”,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充分激发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激活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今年1—7月,服务东城新设经营主体3178户,同比增长9.62%,是城六区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区,同比增长率排全市第4位。

营造高效集成的准入环境 服务主体“生得下”

牢固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工作理念,充分发挥一线部门作用,为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办理建议和行之有效的操作指南,有效提升营商环境“体感温度”。

持续推进“一天全办好”一站式集成开办服务,服务更多经营主体同步完成营业执照办理、公章刻制、发票申领、银行开户和社保用工登记等,进一步提升准入服务集成效率。今年来,共服务新设经营主体3178户,其中企业2618户,个体工商户560户。以“即时办”“优化办”“就近办”为原则,将部分食品领域行政许可事项调整至市场所办理,服务经营主体便捷办理。组合式政策清单服务经营主体“准入即准营”,实现“证照联办”“一照多址”“一业一证”“连锁企业集中办理”等举措在经营主体新设、变更、注销全生命周期的叠加办理,持续释放1+1>2的改革效能。

营造宽严相济的法治环境 服务主体“长得大”

转变工作理念,寓监管于服务,率先探索推进非现场监管等新型监管方式,落实“首违不罚”等创新举措,打造包容审慎政策体系和宽严相济的法治环境,让行政执法既有“力度”也有“温度”。

全面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积极推广非现场监管方式,打造“有事相帮、无事不扰、无处不在”一体化监管新格局。组织区市场监管局在内的12个部门在日常监管执法中开展非现场监管,涵盖近60个行业领域。积极开展诉前诉中调解工作,推进市场监管领域行政争议妥善解决。深入贯彻落实轻微违法免罚和初次违法慎罚制度,不断提升执法服务水平。提高经营主体信用修复便利度,对因未年报、通过地址无法联系等原因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满5年且主动改正的企业,无需申请即可自动移出相关名单。进一步压缩信用修复办理时限,对符合经营异常名录移出条件的市场主体,将移出办理时限由5个工作日缩减至3个工作日,助力市场主体重塑良好信用。东城区企业成立后第三年当年存活率90.5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此后存活率逐年稳步提升。

营造公平有活力的发展环境 服务主体“活得好”

将“促发展”作为工作主线紧抓不放,全面梳理整合市场监管职能清单,推出“助企护航”十五条服务举措,为经营主体提供更加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

聚焦东城区8个产业组团和“四巷”建设,引导新质生产力企业向主导产业集群聚集。升级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为涵盖27项服务事项、77个服务内容的东城区“助企护航·质享东城”一站式服务体系,实现市场监管职权“一张清单”全覆盖,为企业提供“点菜”式服务。搭建“政企有互动、需求全覆盖,行业能互补”的知识产权助企服务平台——东城区知识产权服务联盟,为创新主体提供商标、专利等全类型的,贯穿创造、运用、管理、保护、服务全环节的知识产权服务,实现对创新主体知识产权服务需求的全覆盖。1—7月,东城区新设第三产业主体3148户,同比上升10.07%。新增被风投企业7户,居全市第4位,东城区在推动新兴业态和新兴产业发展,加速推进生成新质生产力上潜力无限。(东城市场监管)

 
3上一篇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