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刘柏煊 张孙川 今年全国生态日的主场活动举办地福建三明,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策源地。8月1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发布了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最新成效和进展。
主场活动上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积极成效,目前:集体林森林面积达21.83亿亩,比林改前增加5.5亿亩、增幅37%;森林蓄积量93.32亿立方米,比林改前增加48亿立方米、增长一倍;集体林地亩均产出300元,均比林改前大幅增长;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9万亿元,形成经济林、木材加工、旅游康养、林下经济4个万亿级支柱产业;森林食品年产量约2亿吨,已经成为我国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森林储碳固碳量持续增加,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中国贡献。
自2008年全国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聚焦“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和“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创新制度机制,开展先行先试,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促进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功能有效释放。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唐芳林表示,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能够激发集体林活力,促进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功能的发挥。
集体林改激发了农民扩绿、兴绿、护绿的积极性,集体林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现持续“双增长”。我国林木植被碳储量107.23亿吨,年固碳3.1亿吨,吸收二氧化碳当量11.37亿吨,集体林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集体林作为森林食品的主产区,集体林改秉持大食物观,增强了“向森林要食物”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