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言久
自7月下旬以来,全国多地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强降雨冲击,长时间、强度大的降雨引发的洪水,破坏了农田基础设施,叠加持续高温、病害多发等一系列的因素,影响了蔬菜的正常生长、采收、存储及运输;同时,高温高湿天气蔬菜腐烂现象增多,导致人工成本、储存成本上涨明显,这一系列连锁反应,直接推动了全国蔬菜批发零售价格的持续走高。
面对蔬菜供应不足、价格上涨的不利局面,北京市政府通过价格应急监测和市场巡视机制,坚持“日监测、日报告”,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北京市发改委等部门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协调外省市蔬菜基地,加大西红柿、黄瓜等常见蔬菜在京的供应量。通过拓宽供货渠道,有效缓解了本地蔬菜供应紧张的局面。其次,加强了与新发地等主要批发市场的合作,组织市场内经营商户进一步拓宽采购范围,确保货源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同时,零售端也积极响应,大型连锁超市和直营直供企业加大了基地直采力度,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成本,让利于民。
以上种种,都是在前端开源,而市场监管部门,则在“后端”发力:对大型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社区菜店等蔬菜批零单位,组织开展价格监督检查,对群众反映的菜价问题线索迅速核查,依法严查价格欺诈、哄抬价格等不正当价格行为,进一步保障了首都重要民生商品市场平稳有序。
可以说,北京市迅速行动,多措并举,不仅有效保障了北京市民的“菜篮子”安全,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树立了典范。
随着全球气温上升,气候变暖,面对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不仅要采取短期应急措施来应对当前的蔬菜价格上涨问题,对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也提醒我们要根据形势的变化,着眼于长远发展,保障稳定的供应。传说大禹治水,即因势利导、科学治水,最终取得成功。那么,面对这场因水而起的蔬菜供应问题,我们是不是一样可以试试“顺水而为”:在种植区域、品种结构、科技赋能等多方面提前布局,加强规划,下更多的功夫,构建更加稳健的蔬菜生产和供应体系。
比如,农业农村部门、各地的“菜篮子”工程等,可以加强对种植结构的调整。首先,可以引导更多传统上无洪涝灾害的地区种植蔬菜。这些地区通常具有较好的气候条件和土壤质量,适合蔬菜的生长。通过在这些地区增加蔬菜种植面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排涝能力,可以提高总体产量,降低因极端天气导致的供应不足的风险。
其次,可以引导基地种植更多抗涝性强的蔬菜品种。一些蔬菜品种具有较强的抗涝能力,能够经受雨淋、水泡而生长良好。在每年洪涝多发季节和地区,推广这些“喜水”蔬菜品种的种植,整体提升蔬菜生产的抗灾能力。
最后,鼓励研发更多能够抗涝抗高温的蔬菜品种也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我国科技力量进步很快,远至星辰、深至大海,都有我们的科技力量。那么,对于我们脚下的大地,根植大地的蔬菜,农业科学家们,不妨也根据气候、土壤、季节、自然灾害等多方面的条件变化,深入研究不同蔬菜品种的耐涝性,培育出更多具有抗涝特性的新品种,为蔬菜生产提供更多的选择,提高整体的抗灾能力。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那么,作为这个大市场中的重要民生问题,有关部门也应当把蔬菜的种植面积、品种、产销、价格等归集到一个大的平台中来,加强产前规划、产中指导、产销对接,确保群众想吃的菜有人种,菜农种的菜有人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