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21世纪国家发展战略。该战略的核心是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优化区域分工、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建设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形成京津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和增长极。
十年探索开拓 京津冀协同发展成就斐然
京津冀区域经济整体实力持续增强,成为我国第三个国内生产总值(GDP)跨入10万亿元级门槛的城市群,为筑牢我国现代化经济根基、带动区域乃至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京津冀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协同。2014年以来,北京市疏解制造业企业3000家,疏解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家。北京市4套班子及其70多个市级部门、3万多名工作人员已经迁至北京城市副中心办公。2023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地通州区实现生产总值1303.6亿元,是2013年的2.2倍。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千亿元规模,有序承接疏解资源,城市副中心对非首都功能的承载力稳步增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城市框架基本成型、自身功能逐渐完善。通州与河北“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在交通、产业、生态、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已产生一批合作成果。雄安新区高标准建设成效显著。环城市外围道路框架、内部骨干路网、生态廊道、水系构成的城市建设“四大体系”基本形成,“四纵三横”的高速公路和对外骨干网络已经全面建成,启动区重点市政基础设施基本建成。
京津冀交通运输协同。区域协同,交通先行。十年来,京津冀着力解决区域交通难点、痛点、堵点、断点,网格化、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系统基本形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交通基础和保障。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形成。
京津冀产业发展协同。十年来,京津冀充分发挥北京创新研发优势,天津地理区位和政策优势,河北资源和产业发展基础优势,探索多种产业协同合作发展模式,坚持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相结合,产业协同发展效果明显。探索形成多种产业协同合作发展模式。十年来京津冀三地积极探索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形成税收分成、托管、“飞地经济”、产学研合作、产业链合作等模式以及以合作园区为载体的共建共管、以制造企业为主导的“总部+基地”、以大数据产业为引领的功能互补协同等模式,形成了“北京研发主导、津冀承接转化、三地产业协同”的空间布局与合作共赢的区域产业发展局面。
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依托北京雄厚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京津冀三地通过搭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等科技科创平台,设立国投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京津冀医疗健康产业投资基金等创新投资基金,建立跨地区的产学研联合创新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协同创新活力持续提升。2022年京津冀区域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4260.9亿元,是2013年的2.25倍;2022年,京津冀区域专利申请授权量389581项,是2013年的3.69倍。协同创新平台支撑有力。2016年设立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近5000家,累计为1000余家北京科技企业提供科技创新和应用场景支持。
京津冀公共服务协同。十年来,京津冀公共服务协同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在进一步深化,在一些重要的民生领域京津冀公共服务“一体化”“同城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公共政务服务协同共建。截至2023年10月,京津冀先后推出四批179项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234项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200余项“京津冀+雄安”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移动办”。教育机构协同共建。十年来,京、津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入冀,多所北京高校疏解到河北或在河北建立分校或以结对帮扶等形式开展合作办学,三地建立多个跨区域高校联盟、职教联盟和帮扶联盟,京津冀区域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速度正在加快。
一张蓝图绘到底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前行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是一项重大、长期和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以钉钉子的精神长期努力、不断推进,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十年发展,成就斐然,展望未来,充满希望。我们应坚定信念、攻坚克难,填空白、补短板,高定位、高质量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定位和标准。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刚刚落幕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不仅关系到本区域发展,还关系到在国家全局层面的示范带头作用,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关系到国运兴衰。京津冀三地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消除藩篱和羁绊,大破大立、善作善成,使京津冀协同发展再上新台阶。
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质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定位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是高质量的协同发展。实现高质量的协同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而科技创新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因此,新时期京津冀高质量的协同发展应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培育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发挥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协同培育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氢能、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链,促进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实现京津冀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目标。
深化京津冀各领域的协同发展。要实现京津冀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的目标,必须全面深化京津冀各领域的协同发展。在已有协同发展的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以及市场开放及自贸区建设等领域的协同发展。要以问题为导向、创新为引擎、体制机制改革调整为保障,扩链、补板、除障碍,拓展各领域协同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一是高质量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确保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疏解。二是加强区域产业协同与合作,发展驱动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新质生产力,“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建设区域协同高效、创新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强化区域协同创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要求。四是继续强化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和建设,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及生态环境建设分担补偿机制,持续协同推进区域“降碳、减污、扩绿”提高区域生态环境文明水平。五是提高区域公共服务协同的强度,加快政务服务、教育、医疗、康养等领域的协同发展步伐,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服务,缩小区域公共服务城乡差距,推进京津冀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进程。六是多措并举,深入推进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动机制建设,消除贸易壁垒、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制度性开放,激发区域经贸发展活力。(康书生 郭小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