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减少企业经营风险,也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举办了第二期“营商环境会客厅”活动,吸引了来自食品流通、食品生产和餐饮等多个行业的企业代表参会。活动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深入探讨了市场监管领域的容错纠错机制、非现场检查制度等具体工作,展示了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积极行动。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在2020年首创并试点了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机制,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了重要的经营保障。2023年,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又更新发布了第二版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清单。自政策实施以来,已处理了大量不予处罚案件,免罚金额达约7.56亿元。这些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了企业的罚款负担,体现了“柔性执法”的理念,使执法更具人性化。
非现场检查制度不同于传统的“巡街式”检查方式,而是通过科技手段实现“无事不扰”,又能在关键时刻无处不在。为提升监管效能,北京市在2023年年底发布了《北京市加强非现场监管提升监管效能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这一计划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还结合企业的反馈,着手完善非现场检查的制度文件,保障数据信息安全,减轻企业的数据填报负担,真正做到帮助企业规范经营、健康发展。
企业代表们对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实施的容错纠错机制和非现场检查制度非常满意,高度赞赏。多家企业指出,这一机制在减少经营风险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政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一位连锁餐饮企业的公共事务负责人提到:“近年来,清单的制定和执行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带来了实打实的好处,我们感受到了执法的‘温度’。” 百度商业产品法务负责人指出:“非现场检查现在制度支撑还相对不足,可以结合实践探索尽快形成并完善制度文件。”
未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将继续在优化政策和制度方面发力。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市市场监管局表示将不断收集企业的反馈意见,并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和完善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清单,从而进一步减轻企业的经营负担,提升执法的温度和柔性。同时,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还将推进非现场检查制度的研究和完善,确保这一现代化的监管手段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不必要干扰。北京市场监管局将努力打造“北京服务”品牌,提升城市服务质量,为企业创造一个更为友好的经营环境。通过多元主体的共商、共建、共享,市市场监管局将继续推动北京营商环境建设走向深入,为首都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总之,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的努力和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从试点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机制,到推进非现场检查制度,再到积极进行数字化改革,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始终致力于为企业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展望未来,通过持续的改革和优化,北京市的营商环境将不断提升,为企业发展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助发展、利共赢。
□ 张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