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发展战略。2015年6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了三地各自发展的定位:北京市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定位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10年来,三地以《规划纲要》为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雄安、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发展,唱好京津“双城记”;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突破,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从经济体量看,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生机勃勃,扎实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取得新成效
2022年8月18日,京津冀固安国际商贸城正式开业,高效精准承接原北京大红门、“老动批”等商圈4000多家实力商户以及全国各产业带源头厂商入驻。
“为做好精准高效承接北京服装产业整体平移升级,我们积极针对大红门商圈商户项目给予租金、物业费减免等扶持政策,把‘承接蛋糕’做好,有序承接大红门商圈商户整体入驻。”京津冀固安国际商贸城相关负责人表示。
毋庸置疑,作为承接方,京津冀固安国际商贸城规划建设以来,一直紧抓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商贸物流领域的“践行者”和“开拓者”。
作为疏解方,随着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等市场疏解在2017年底基本完成,“动批”所在区域如何利用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
10年前,动物园批发市场面积最大的世纪天乐大厦,曾聚集近3000家商铺。这个曾经热闹非凡的批发市场,如今已焕然一新,成为北京金融科技中心所在。大厦改造后,最大限度保留建筑结构,5A甲级写字楼内设有城市会客厅、文化艺术空间等商务服务及社交空间。
如今,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大厅内,服务团队正在为新一批入驻企业对接最新落地的相关政策。
“北京市立足该区域在金融、科技、区位和空间上的优势,设立金融科技示范区,‘动批’变身金融科技示范区,不仅承载、赋能首都高质量发展,还承担着服务国家经济转型与金融改革的重要使命。”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首席专家李国平表示。
在一系列支持政策加持下,经过多年努力,“动批”所在区域“腾笼换鸟”,已转型为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截至目前,200余家金融科技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聚集于此,这里已成为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创新之地,为首都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动批”蝶变是首都转变发展模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样本。
雄安新区建设实现新突破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消息对外公布。2024年4月1日,历经七载光阴,雄安这座现代化城市正拔节生长,城市雏形全面显现。
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7年来,“1+4+26”规划体系和“1+N”政策体系基本建立,300多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000多亿元,40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
值得一提的是,在“1+4+26”顶层规划体系中,“1”是指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为引领,“4”为《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规划》《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4个综合性规划,“26”为支撑新区总体和起步区层面的能源、交通、产业、市政等专项规划。
在“1+N”政策体系中,“1”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N”包括相关的配套实施方案,第一批已经出台了12个。
《总体规划》确立了雄安新区近期和中长期建设目标,描绘了一幅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美好图景:打造创新发展之城,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深化创新创业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城市。
创新是第一动力,从《总体规划》可以看出,雄安新区发展主要靠创新驱动。在北京与雄安共建的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处处弥漫着创新的味道。
在科创中心,一项项雄安科创成果在大屏上展示,科技成果交易平台还滚动着众多科技成果交易信息。全方位、高标准、一站式的科创服务体系已经在这里打造完成,全面助力新区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发展。
“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创新之城、魅力之城、未来之城,贵在创新、成在创新。”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正式设立,航天科工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运行,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揭牌运营,聚集企业已达97家。
“雄安将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未来发展蓄力。”雄安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京津“双城记”展现新气象
京津“双城记”正在以实实在在的步伐推进。从北京乘京津城际到天津后,可以“无缝”换乘地铁;从天津出发坐高铁可以直达大兴机场……京津两地越来越快捷的交通,让“双城生活”越来越随心。
在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中,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规模较大、优势突出。要将京津冀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深入推进区域内部协同是重要一环。
2013年5月,中央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2015年4月,《规划纲要》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空间骨架,强调京津双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空间骨架中的地位。
京津“双城记”从正式提出至今已走过近10年历程。“10年来,通过拓展合作广度深度,京津‘双城记’展现出了一些新气象。”北京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副主任周浩将京津“双城记”取得的成效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北京创新资源与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深入对接。天开高教科创园累计注册企业超1600家,北京清微智算等一批项目成果落地。智慧互通等北京企业在天津建设中试服务平台和生产研发基地,中关村硬创空间中试检测实验室投入运营。
第二,京津产业园区能级不断提升。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累计注册企业分别约5000家、1500家。
第三,京津半小时通勤圈日益完善。京津、京沪、京滨、津兴4条高铁联通京津双城交通格局,有力支撑了同城化生产生活圈。京唐铁路、京滨铁路北段通车,连通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天津宝坻、北辰等区域。武清至北京“定制快巴”的开通,京津同城出行便利化措施的实施,有效释放了同城效应。
第四,天津港成为北京便捷出海口。天津港至北京大红门及平谷等海铁联运班列开通以后,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200万标箱,津冀港口群货物吞吐量超18亿吨。
京津两地产业对接协作,无疑是“双城记”的重中之重,也是两地实现优势互补的关键领域。
周浩表示:“未来要唱好京津‘双城记’,应该把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结合起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升科技创新增长引擎能力。”
产业协作开创新局面
在位于廊坊开发区的廊坊精雕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廊坊精雕公司”)生产车间,一台五轴数控机床的显示屏上,由数字、字母和符号组成的指令不断跳动,半径1毫米的球头铣刀不停移动、切削,一个汽车发动机缸体模具镶件即将“出炉”。
“自2014年北京精雕集团将生产与装配基地搬迁至廊坊,我们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自主研发的五轴数控机床系列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实质性进口替代。”廊坊精雕公司总经理黄海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10年来,公司先后建成投产数控机床制造基地一期、二期、三期项目,年产1.08万台中型精雕机,“微米级”加工工艺全球领先。
1994年,北京精雕集团在北京门头沟区成立。集团发展壮大,既要搞研发,又要满足生产,原来6.8万平方米的生产空间远远不够用。生产空间偏小,企业很难有大发展,走出北京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北京精雕集团顺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廊坊开发区建设整机生产基地,成立了廊坊精雕公司,不仅破解了用地紧张的问题,产业创新成果丰硕。
落户廊坊开发区的10年来,廊坊精雕公司开展研发项目7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60余项,获得专利授权38项……公司每年将8%以上的收入用于技术研发,相继推出300多个型号的精雕机,具备“0.1微米进给、1微米切削、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加工能力,产品技术性能国际领先。
廊坊精雕公司只是京津冀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的一个侧面。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748.7亿元、同比增长109.8%,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持续增强。
除了协同创新取得的成就,在加强“六链五群”产业协同方面,京津冀三地绘制生物医药等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举办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签约项目152个,投资额达1229亿元。京津冀生命健康、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两个产业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规模占全国20%以上。
李国平对此给予积极评价:“从创新投入来看,京津冀正在稳步增长,尤其是北京的研发投入水平在全国领先,创新人才高地建设非常显著。京津冀在科技领域的优势,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优势所在。”
(王红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