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田杰雄 风吹麦浪,夏收正忙。近日,昌平区兴寿镇一处500亩高标准农田已率先开镰。未来一个月内,昌平区小麦进入“麦收时间”。 老话讲,“芒种芒种,抢收抢种”。在昌平区兴寿镇的天意蔬果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内,伴随着收割机器的轰鸣,金黄麦浪中留下一条笔直的车辙痕迹。
“现在为了保护性耕作,我们使用的是免耕技术,省时省力,小麦地不用旋耕,可直接播种,短短几小时我们就能把玉米种上。”权克满是昌平区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称这些年来,每到6月,合作社的农机都会开足马力,保证昌平区各镇的小麦颗粒归仓,今夏合作社预计收获2000余亩小麦。
另一家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张友东介绍,为了降低机损率,每年农机下地前,都要经过多次的调试和改进,“得调换机械中的筛子和齿条,恰到好处地吹出麦糠,留住麦子。” 别小看这0.3%的降幅。在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中,我国“三夏”小麦机收环节,损失率若能降低1个百分点,全国就可挽回25亿斤粮食。
目前,昌平已实现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全区小麦将由区内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完成收割。据昌平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农艺师刘攀介绍,今年昌平区小麦种植区域集中在兴寿、百善、小汤山、十三陵、沙河、崔村、马池口、阳坊等镇街,6月中旬进入麦收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