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导读
下一版4
 
石景山区开展端午节令食品安全及价格督查
端午不只放心吃粽子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24年6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端午不只放心吃粽子

 

□ 成言久

“吃货不分南北,口味必分咸甜。”随着端午临近,网友们又开始为哪种味道的粽子更好吃而争得不可开交。不可否认,一样软糯,或分咸甜的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重要标志,以至于不少年轻人称端午节为“粽子节”。既然是“粽子节”,自然要用粽子变着法子讨好广大群众的味蕾:北方的粽子甜,以蜜枣粽、蜜豆粽、小米粽、八宝粽为主;南方的粽子咸,以鲜肉粽、咸肉粽、叉烧粽、火腿粽为主。

随着供应产品的极大丰富,食品安全监管的日益完善,“吃什么样的粽子?”“是不是能够放心吃粽子?”,已经不成为问题。但是,当我们的味蕾被各式各样的粽子所征服,又或者为吃什么样的粽子纠结不已时,是否曾思考过,这个节日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首民谣里,以粽子为代表的系列端午文化、民俗风情、历史足音,同样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粽子成为端午节的标志性食品,是爱国主义的血脉传承,是中华民族对屈原这位伟大爱国诗人无尽缅怀的体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忠贞爱国的高洁品质、追求理想和真理的决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宋代陆游的诗便很好地表达了后人对屈原的怀念与景仰。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我们同样需要深入挖掘、整理、传播这些故事,让历史记忆得以延续、让爱国精神得以传承。

需要传承的,还有民俗背后的传统文化。最开始,端午节是一个全民防疫祛病、祈求健康的节日。古人悬挂艾草、洒雄黄酒、佩带香囊,这些习俗并不是迷信,是古人常年累月积累出的对大自然的认识与敬畏,是先人的生活哲学、生存科学。这些充满经验与智慧的传统习俗,提醒着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身体健康。因此,除了动嘴享受粽子的美味,我们不妨在端午节的时候,动一动手,去田野里采集一束艾草,又或是亲手制作一个香囊;动一动腿,去到龙舟赛的现场,又或是为奋楫争先的健儿呐喊加油。这样,既激发民族自豪感,又增添节日的仪式感,还实践了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

毫无疑义,端午节绝对不只是“粽子节”,而是融合了爱国教育、自然崇拜、祖先祭祀、英雄纪念等多种元素,是特征鲜明而又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传统佳节里,让我们在放心品尝粽子的同时,也和我们的家人、我们的亲朋、我们的友好一道,去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去感觉历史的脉动,去感知时代的变化——去体验、去传承、去创新,让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3上一篇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