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电商食安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六部门:引导利用直播平台推广销售农产品
电商“618”现货开售 少套路、重体验才有竞争力
促销“做减法” 服务“做加法” 电商“618”大促活动启幕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24年5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促销“做减法” 服务“做加法” 电商“618”大促活动启幕

 

□ 彭思雨 陈子轩

5月20日,天猫、快手开启“618”大促活动。值得注意的是,电商平台不约而同取消预售环节,取而代之的是官方补贴、直播电商等低价策略和内容策略。

业内人士表示,以直播电商为代表的社交电商新模式崛起,推动电商行业加速洗牌。在用户流量红利减少,消费者理性意识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取消预售模式,立足以商家和用户为核心的服务角色,成为传统电商和社交电商竞争的关键要素。同时,有助于降低退货率,促进电商行业健康发展。

预售模式退场

今年“618”,平台纷纷简化促销方式,取消预售模式。

京东将在5月31日20时直接进行现货售卖。天猫也于近日宣布取消“618”电商大促预售模式,实行满300元减50元的优惠方案,促销方式“做减法”。快手电商采用同样的打法,取消预售模式,直接现货开卖。随着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提前一个月甚至更早开展预售成为平台争夺市场的普遍策略。

然而,预售策略令许多消费者感到不满。“花样太多”“感觉618和平时没什么区别”……电商平台预售模式亟待规范,存在承诺赠品不兑现、承诺时间不发货等问题。

“取消预售模式让电商大促回归理性。”华创证券家电行业首席分析师秦一超表示,过去平台希望通过预售提前锁定客户,大幅拉长了交易周期,并带来复杂的售后问题。

赛智产业研究院研究员董璞玉说,电商平台纷纷取消预售,标志着电商购物规则的简化与服务的优化。“从长远来看,取消预售有利于推动电商行业健康发展,减少市场乱象,保护消费者权益。但可能导致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商家需要适应新的销售策略和库存管理模式。”

重视直播电商业务

预售模式退场,提供补贴为商家和消费者做好服务,成为各大电商平台今年“618”大促的新策略。

在商家侧,天猫简化了商家报名流程,符合相关要求即可直接报名。同时,通过流量对新品牌加大扶持力度。京东则向商家提供丰富的营销工具和流量支持,帮助商家提升销售转化。

快手高级副总裁、电商事业部兼商业化事业部负责人王剑伟此前表示,“平台将与商家携手,进一步优化消费者购物体验;同时,通过全域流量协同增长,丰富低价好物供给,上线销售托管功能,助力商家跟随消费趋势变化,抓住消费新机会。”

电商平台高度重视直播电商业务。京东计划在“618”期间增加直播场次,并邀请更多知名主播和明星加入,在用户体验方面提升直播画质,优化购物流程。抖音平台计划推出达人直播、品牌直播等内容,加强直播间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秦一超表示,新的促销思路更加清晰,反映出电商平台作为渠道商,在制定大促方案的过程中更注重平台上下游的实际需求。

董璞玉表示,各大电商巨头为抢夺更加理性的消费者展开竞赛,提供高性价比的商品无疑是电商平台的核心价值,也是竞争的关键要素。

电商行业加速洗牌

以直播电商为代表的社交电商崛起,推动电商行业加速洗牌。

第三方机构星图数据发布的2023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动向报告显示,从综合电子商务平台的市场份额看,天猫凭借46.0%的份额保持领先,但增速有所放缓。京东以27.2%的份额位居第二,拼多多以26.8%的份额位列第三。从直播电商市场看,抖音电商排名第一,占据近50%的市场份额。

董璞玉表示,过去几年,中国电商市场高速发展。当前,用户流量红利减少,理性消费成为不可逆转的消费者认知趋势,短期行业整体增速放缓。长期看,市场空间从以增量为主转向增量与存量并重阶段,市场潜在需求依然较大。

目前,电商行业正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其中电商直播成为新电商运营的关键内容。

业内人士认为,电商正力求重新回归到快速增长轨道,今年“618”被视为检验阶段性成果的重要时点。

董璞玉判断,内容消费可能助力平台实现翻倍增长,预计业务规模、用户流量、GMV都将迎来同比增长。

秦一超则认为,过去几年,复杂的促销策略和高企的退货率导致GMV不能充分反映平台促销的真实效果。“在理性消费背景下,即使平台打出五花八门的营销策略,消费者也更倾向于‘价比三家’,找出价格最优的平台。无论是百亿补贴还是满减优惠,只要能为消费者带来真正的折扣,大家就会愿意为此埋单。”秦一超称,趋于简单的策略模式有助于降低退货率,带来更多实质性的购买,品牌商家和平台的利润率有望得到修复。

 
3上一篇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