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强调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一年来,京津冀三地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共同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工作落地见效,区域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
以深化高质量发展为引领 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步伐坚实
创新合力不断积聚。高位推进创新共同体建设,京津冀创新基础日益坚实,三地人大常委会同步立法,推进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大力推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开展核心技术产学研协同攻关。持续加大创新投入,2023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推动专项”支持课题95项,累计投入科研经费近2.4亿元。创新产出成果丰富,科技成果在区域内加速转化,2023年三地技术合同成交额1.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8%,技术合同成交额互流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今年1季度区域有效发明专利量累计达73.5万件,同比增长22.5%,北京向津冀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190.7亿元,增长超1倍。中关村创新服务平台作用凸显,截至2023年底,中关村京津冀创新合作园区累计注册企业7165家,2431家北京中关村企业在河北设立分支机构5163家;目前,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企业总数已超5000家,为千余项北京科技成果提供应用场景支持。在2024年中关村论坛上,针对北京优质科技成果和天津、河北的技术需求,形成《京津冀科技成果供给及需求清单》,内容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新材料、医药健康、节能环保等前沿领域;签约34个协同创新项目,合作范围覆盖氢能、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与网络安全等未来产业。
建设与承接同步推进 “两翼”齐飞格局日渐明晰
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逐步拉开。重大产业项目加速落地,2024年1季度城市副中心“两区”建设项目系统中新增入库项目188个,落地项目172个,运河商务区新增注册企业588家。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千亿量级,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正式对外开放;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一期、六合村住房等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截至3月底,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枢纽主体工程结构施工已完成87%。有序承接疏解资源,截至2023年,城市副中心已累计落户央企二三级公司和北京市属国企及下属企业超150家,金融级关联机构430家。重点区域合作持续深化,2023年9月,北京通州·河北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成功举办,签约合作项目50个,意向投资额约426.8亿元,涉及产业、交通、公共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雄安新区大规模建设与承接步伐加快。一季度,雄安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4%,拉动河北全省投资增长1.7个百分点。一批市场化疏解项目加快建设,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顺利开学开诊,首批疏解的四所高校(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全部开工建设,雄安宣武医院正式交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建设工程项目开工建设。交通建设增强雄安新区承接力,2023年12月,京雄高速公路北京五环至六环段开通,标志着京雄高速全线通车运营。雄安新区人才虹吸效应正在形成,2023年雄安新区新增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约2.59万人,发放近万张“雄才卡”。截至2024年2月底,中央企业在雄安新区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雄安中关村科技园揭牌至今(4月初),累计对接企业3200余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科技创新型企业占比达62%。
强化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京津双城优势互补共发展
京津双城持续引领区域发展。京津双城经济总量占区域的比重近6成,其中北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5成。双城联动不断增强,津兴城际高铁建成运营,将天津市区到大兴机场车程缩短至40分钟,北京到武清和宝坻开通定制快巴;天津充分利用中关村资源,在天津城区设立两个中关村实体服务板块,主要为北京研发、天津制造成果的转化提供七个方面全生命周期的科技服务;2023年9月26日举办京津产业握手链接洽谈会,两市企业签约合作项目41个,意向投资额约271.8亿元。
(据《北京市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