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春暖花开,中华蜂进入忙碌的采蜜期,北京农学院学生们忙活着挨家挨户调试智能蜂箱设备,帮助蜂农实时监测蜂群分蜂、采蜜和成熟蜜酿造等情况。自2020年起,农学院智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践带领学生进驻房山区蒲洼乡,对当地蜂场开展信息化帮扶。如今,智能蜂箱已在当地蜂场建立起来,提高了养蜂效率和蜂蜜质量,蜂农收入较此前翻了一番。
蒲洼乡中华蜂养殖历史悠久,生态环境适宜。但师生刚来时,蜂农大多维持着传统的养蜂方式,生产效率低下,收益并不好。徐践介绍,科技小院建成后,他带领学生依托计算机专业优势,将智慧技术与中华蜂养殖相结合,设计出了一套智能蜂箱程序。
“在蜂箱上加装了传感器、控制主板等,实时监测温湿度、蜜蜂出入等数据。蜂农不用再像过去那样挨个翻蜂箱,手机上一查就能掌握情况。”徐践介绍。他们还设计改良原有的产蜜方法,延长蜂蜜在蜂箱里酿造的时间,提升蜂蜜质量。
可起初,习惯了传统养蜂方式的蜂农们并不买账,“到了季节不摇蜜,坏了怎么办?”蜂农们说,“不自己亲手翻翻箱,不放心。”面对顾虑和质疑,师生们在前期大量实验和走访的基础上,结合中华蜂的习性,推出了多箱体成熟蜜生产技术:在原有蜂箱上再加一层,增大储蜜空间。同时,将采蜜时间延长约3个月,使水蜜转化为成熟蜜。
技术改进第一年,蒲洼乡蜂蜜的收购价就提升了近4倍。蜂农尝到了甜头,纷纷主动和师生学起新技术。“今天一大早,蜂农王叔叔就来小院敲门,让我去蜂场帮他调调设备。”张博笑着说,最近蜜蜂群势不断扩大,跑蜂现象时有发生,智能蜂箱可以有效监测分蜂情况,及时预警跑蜂等异常情况,守护蜂农的劳动成果。
目前,蒲洼乡已在师生的帮助下,注册了“E窝蜂”品牌,实现了中华蜂养殖产业的规范化、数字化和标准化。
(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