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营养健康
3上一版  下一版4
 
水果别再榨汁喝 营养可能全浪费
科学选择食用油 合理摄入更健康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24年3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水果别再榨汁喝 营养可能全浪费

 

在很多人看来,水果营养又健康,榨成汁的水果果汁,更是浓缩的精华。但其实水果变果汁,热量大飙升,营养也流失。

水果榨成汁营养会大量流失

很多人认为喝鲜榨果汁和吃水果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实际上,这两者之间的营养本质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比吃完整水果,水果榨成汁反而浪费了精华,很多营养物质都被破坏了。

一是糖含量增加。水果榨成汁后,其中的糖分被浓缩,导致糖含量变高。以苹果汁为例,一杯鲜榨苹果汁的糖分含量甚至可能超过一罐可乐。

二是膳食纤维损失。在榨汁过程中,水果中的膳食纤维几乎全部被丢弃。膳食纤维可以增加饱腹感、促进肠道蠕动,对于预防缓解便秘、促进消化、控制体重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虽然水果含糖,但世界卫生组织在《成年人和儿童糖摄入的指南》中对游离糖的界定时,并不包括水果。主要就是因为膳食纤维等成分,可以“抵消”水果中糖的负面影响。

但变成果汁后,膳食纤维缺乏,水果中糖的问题就凸显出来,果汁(包括水果鲜榨的纯果汁),也被列为游离糖的一员。

三是维生素C等抗氧化成分丢失。水果中的维生素C、β-胡萝卜素、多酚类抗氧化物质在榨汁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的流失。这是因为在榨汁的过程中,水果被切碎和搅拌,维生素C等抗氧化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充分接触,发生氧化反应,使得维生素C、多酚类的含量降低。

以维生素C为例,根据实验数据,分别测定青瓜、芒果和橙子鲜榨果汁的维生素C,发现损失率分别为84.11%、58.92%和32.76%,不容小觑。

果汁喝太多对身体不健康

糖含量增加、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等关键成分的损失只是水果打成汁的营养变化,实际上,这些变化也会导致对健康的作用差异。

一是糖更易被吸收,升血糖速度变快。水果变成果汁后,糖本身的属性也发生了变化,从内源性糖变成了游离糖,变得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这是因为榨汁过程中去除了大部分的膳食纤维,使得果汁中的糖分更容易释放出来。这样一来,人体对糖分的吸收速度会加快,血糖水平也会比吃水果升得更快。

以橘子为例,榨汁后,从低GI(GI<55)的食物变成了中GI(GI在55~70之间)的食物,升血糖的能力变强,血糖波动变大。鲜榨果汁中的糖分以游离糖的形式存在,这种糖分对人体没有任何益处。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天游离糖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最好能进一步限制在5%以下。然而,一杯鲜榨果汁的糖分含量很可能就已经超过了这个建议摄入量。

二是摄入更多能量,增加肥胖风险。一杯橙汁,需要3~5个橙子才能做成。吃三个橙子可能需要你慢慢来,但是喝一杯橙汁,就算是个小孩子也轻而易举。但是,这种吃橙子的新方式却会悄悄地让我们吃进太多的糖分。

而且,果汁的饱腹感很低、不占肚子,续杯毫无压力,还不耽误吃饭,无形之中增加了能量摄入。拿鲜榨果汁当日常饮料,长肉长胖顺理成章。

三是增加痛风的风险。水果中的果糖丰富,而果糖的摄入可以增加尿酸的产生,从而导致血液中的尿酸偏高。要知道,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主要原因之一。

喝果汁要控制量和频率

鉴于鲜榨果汁存在的种种问题,国际权威机构建议人们要尽量少喝果汁。

2017年5月,美国儿科学会在其网站上发布了新的果汁政策声明,明确指出了关于果汁摄入的建议。并在6月,将详细内容发表在了著名杂志《儿科学》上。

该声明对2001年的果汁建议作出了修正,不适合喝果汁的年龄从6个月提升至1岁。同时,对于幼儿和大龄儿童,果汁的摄入量也应受到限制。

具体建议:0~1岁的婴儿,不建议喝果汁,没有营养益处(除非有临床建议);1~3岁的幼儿,每天最多饮用120mL的果汁;4~6岁的儿童,每天果汁摄入量应控制在120~180mL之间;6~18岁的儿童、青少年,每天果汁摄入量不应超过240mL。

如果想喝果汁,怎么喝相对健康呢?

选择新鲜、无污染、无破损的水果作为榨汁原料,这些都是基础,这里说几点喝果汁减少负面影响的关键。

选择含糖量低、升血糖速度慢的水果榨汁。比如椰子水、番茄汁、西瓜汁。

制作果汁别去渣。果泥比果汁更健康,果泥保留了膳食纤维,在营养上更胜一筹。

控制饮用量,一天别超过150mL,多喝无异。另外,适当减少水果的量。

不要用果汁来服药。比如葡萄柚汁会干扰它汀类药物的代谢,降低药效。可能还会因为代谢受到阻碍,使血液药物浓度增加,增加安全隐患。

喝完尽快漱口,以免增加龋齿风险。

(李纯)

 
3上一篇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