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区县动态
3上一版  下一版4
 
北京推动休闲农业提档升级
通州区张家湾镇草莓吃上“益生菌”
昌平区“苹果小镇”迎来冰雪嘉年华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4年2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城“乡韵”秀京华
北京推动休闲农业提档升级

 

从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到乡村度假、旅居甚至融入乡村生活,北京市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过程中,不断推动休闲农业提档升级,不仅日益丰富着城市消费者的体验,还持续释放着强大的乡村振兴动能,描绘出一幅“京华乡韵”的生动画卷,走上了一条“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起落 “农家院”的前世今生

冬日里,长城脚下的延庆区石峡村是火热的,而这份火热却是石头带来的。

众多游客在古关隘、古长城、石头房子、石头墙拍照打卡,跟着“长城文化深度体验官”了解长城文化,沿着平整的石片路走进村居民宿、手作工坊,体验“老北京”的捏面人、做糖画……就连一餐饭里,石头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石烹宴是石峡村的特色餐饮,延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贺氏酱猪脸”、原汁原味的古法豆腐、农家养殖的柴鸡蛋都在滚烫的鹅卵石上找到了“舞台”,嗞嗞声中,香气氤氲。

石峡村现在确实做到了“把石头当饭吃”。延庆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马俊飞介绍,2022年全村32家民宿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休闲农业收入达到780余万元,人均消费较2019年增长了44%。

从一家一户的“农家院”升级为集吃、住、玩于一体的乡村综合体,这是北京休闲农业不断进阶的缩影。尽管北京的第一产业占比只有0.3%,但成色足,尤其是对休闲农业而言,条件得天独厚,起步早、走在前。

北京农学院休闲农业研究中心主任江晶介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昌平十三陵果园拓展观光采摘以及大兴西瓜节等一系列农事节庆活动的举办,以采摘、垂钓、农家乐为代表的观光农业勃兴,成为北京市重点发展的“六种农业”之一,“休闲农业1.0”模式开启。

进入21世纪,伴随北京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休闲农业也进入加速发展期。以延庆区柳沟村“火盆锅豆腐宴”为代表的民俗旅游村涌现,以蓝调庄园等为代表的农业旅游园区风生水起,北京休闲农业发展步入“2.0时代”。

破局 “十百千万”畅游行动

北京市拿出实招推动休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顺应消费市场变化,在原有基础上提档升级,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扶持打造一批精品,以强带弱,示范引导。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产业发展处二级调研员强晓燕介绍,2020年,北京市相关部门出台了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共同发布《北京市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实施意见》,紧扣首都功能定位、聚焦产业提档升级,着力打造十余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创建百余个美丽休闲乡村、提升千余个休闲农业园、改造近万家民俗接待示范户;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台《北京市促进“乡村民宿+”产业提升的若干措施》,从乡村资源规范、原味特色挖掘等方面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从2021年起,北京市已连续3年划拨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休闲农业发展,政策的指向很明确:重点提升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休闲农业精品线路、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业园区和民俗接待示范户、乡村民宿。

在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的同时,北京市还通过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来引领休闲农业升级。在2021年印发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构建“京华乡韵”市级休闲农业品牌体系。北京市各区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培育出朝阳区“京制暖阳”、丰台区“丰花晓月”、平谷区“桃醉平谷”等区级休闲农业品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两年来,“京华乡韵”休闲农业以季节为主题每年举办4场宣传推介活动,京彩线路、京韵乡村、精致园区、京味民宿吸引着众多城里人逛京郊、品京品、享京韵。

创新 “链接”政策与经营主体

出政策谋篇布局,拿真金白银支持。然而,休闲农业向“3.0”版本迭代升级,仅有政策和资金支持远远不够。强晓燕坦言:“我们发现很多农户、经营主体不知道如何挖掘乡村资源、提升品质,如果只是按照老路子给墙上贴贴瓷砖,那就背离了政策的初衷。”

然而,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主体大多数是村民,学历水平相对较低,年龄普遍偏大,掌握新理念、新技术能力较差,加上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缺乏对休闲农业的整体思考和实操能力。

既然缺专业人才,那就借助“外脑”,发挥北京市人才集聚的优势,推动专业人才进村入户、对接指导。

2021年,北京市农业农村局面向全社会招募专家,建立休闲农业专家辅导团和景观休闲农业创新团队。通过“一对一”指导、举办培训班、提供咨询服务等,82名专家和6个专家团队从产业方向、市场趋势、景观规划、科学种植、推广营销、直播销售等方面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把脉支招”。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黄杰、北京蓝海易通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荣振环是专家辅导团成员,他们定期对密云区金叵罗村“飞鸟与鸣虫”农场进行指导。按照项目的提升思路,他们帮助农场主李一方确定了消费场景打造、营销宣传和伴手礼包装的主攻方向。

4年来,北京市支持提升休闲农业精品线路10条、美丽休闲乡村210个、休闲农业园区279个、民俗接待示范户463户,延庆、怀柔、密云、门头沟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跨界 彰显乡村之美

北京休闲农业迈入“3.0时代”,不仅表现为休闲农业园以及经营主体的数量更加亮眼,而且彰显着吸引农创客创业创新的强大动力。

如果说“休闲农业2.0”是“大而全”,那么“小而精”则是“休闲农业3.0”的一个亮点。农创客们深谙此道,在跨界融合上花了不少心思。

在“飞鸟与鸣虫”农场,瓜果蔬菜变风景,烤窑面包做产品,4位农创客把农事活动打造成游玩项目,把特色面包做成伴手礼,再通过网络品牌营销把乡村面包卖到城市。在一个占地50来亩的小农场之中,一二三产实现了有机融合。

江晶认为,随着消费回归理性,消费者更注重对品质、内涵、原生态的追求。而北京的政策支持、市场优势、文化氛围、生态资源等都对农创客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他们的新理念、新模式、新创意都能在休闲农业的沃土上开花结果。

共享 激发乡村活力

发展休闲农业,村庄绝不仅仅是承接地,农民也绝不是旁观者。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更加多元的利益分享机制,切实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在休闲农业的发展框架里,原味民宿就是一种探索。根据相关项目设计,农民可以拿出闲置房屋、挖掘自身特点来做民宿,即原住民在原住地展示原生态文化,既不影响正常的生活,还能发挥特长经营民宿。

擅长做馍花的民宿主人带游客做馍花,有木匠手艺的教游客做木工……城市消费者在满足了吃、住、游之余,增强了体验感,农民也在传承传统技艺和乡土文化的过程中收获了价值感。

延庆区黑汉岭村仅用两年就成为四海镇集体经济最强村,转动这个“命运齿轮”的正是休闲农业项目。黑汉岭村将原本闲置多年的小学改造成集住宿、餐饮、游玩于一体的综合体——“小溪嘟嘟·小学校民宿”。2023年8月,“小溪嘟嘟·小学校民宿”开始营业,截至2023年10月底,营业额达61万元。村里还利用集装箱,统一设计、改造,办起了花海夜市。夜市运营55天,就给村集体带来收入30.61万元。

黑汉岭村第一书记徐雪林介绍,在民宿和夜市两大项目带动下,村民获得了更多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有的直接在民宿或夜市就业,有的养蜜蜂为亲子活动提供场景、顺带卖蜂蜜产品,还有的村民牵出自家的马匹,开发骑马观光活动等。

(李炜 房宁 芦晓春 李浩)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