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邢云 因土沃水肥,盛产果蔬,饶阳县素有“京南菜园”之称。冬日清晨,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的农田里白雪皑皑。行走阡陌,寒意逼人,一栋栋蔬菜大棚里却温暖如春、生机盎然。菜园还是那片菜园,但得益于科技力量的加持,如今种菜有了新种法。
近日,京津冀蔬菜科技测评示范中心技术员杨彪带着几名务工农民,来到6号智能温室大棚给西红柿秧疏果。“我们这个温室大棚种植面积有一亩半,一年种两季,眼下这茬西红柿正在疏果期,到春节前就可以采收了。”杨彪介绍,这个温室大棚的外观跟传统的蔬菜大棚差不多,但很多地方都用上了“高科技”。
杨彪一边说着,一边打开手机上的App演示,“通过手机,可以实时查看各个温室大棚里的蔬菜长势,也可以实时查看棚里的温湿度。根据棚内的数据变化,还可以线上远程调控大棚风机等设备,随时对棚里的温湿度等进行调节,真正实现了在‘云端’上种菜。”
杨彪有近20年的种菜经历。他说,以前给菜园浇水、施肥等全凭人工、靠经验。近几年,种菜越来越有科技范儿,不仅有先进设备,还有数据分析。
“我们这里的温室大棚薄膜也和传统蔬菜大棚用的塑料膜不一样,这是一种高保温EVA(醋酸乙烯共聚物)温室日光膜,厚度比常规塑料膜薄约0.2微米,透光性更好,保温性也更强。”杨彪说,整个温室大棚建设采用全钢架无立柱结构,大棚使用寿命更长。
据了解,这里的温室大棚顶部每隔3米便配设了一个补光灯,光照不足时可以补光,气温骤降时还可以保温。大棚里还放置了蜂箱,让熊蜂给蔬菜授粉,对设施蔬菜的优质高产起到积极作用。
在京津冀蔬菜科技测评示范中心的园区内,物联网技术将20个智能温室大棚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传感器和监控系统实时收集棚内的各种环境数据,包括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并将这些数据实时传输到园区的数据中心。在这里,数据被转化为决策依据,帮助种植者制定科学、精准的管理方案。
紧挨着6号智能温室大棚的5号大棚,配备了一套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这套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主要由云平台、墒情数据采集终端、田间管路等组成,与传统的灌溉方式相比,这种系统以智能的方式控制着水和养分的供应,用水更加精准,营养调配更加平衡。
在这里,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都被严格控制,实现了全年无间断生产。以西红柿为例,一个智能温室大棚的最高亩产可达5000公斤,由于品质优良,采购商会主动联系,从来不愁销路。
据了解,饶阳县按照“品种高端、设施高端、技术高端、品牌高端、链条完整”的建设思路,着力打造“三基地、四园区、一中心”(高品质设施番茄甜瓜种植基地、高品质设施茄果甜瓜种植基地、高品质设施叶菜葡萄种植基地,设施果蔬科技集成创新示范园、设施果蔬现代集约育苗示范园、果蔬加工及冷链物流示范园、设施果蔬绿色高效生产示范园,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心),预计重建工作完成后,饶阳县设施果蔬产能将提升20%,产值将提升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