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食尚北京
3上一版  下一版4
 
老字号创新“基因”不断迸发
推动北京美食文化传承创新赋予“吃了么”更多文化内涵
“父母食堂”让父母吃饭不再凑合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23年11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母食堂”让父母吃饭不再凑合

 

本报讯 侯佳欣 韩金序 “油焖大虾、鱼香肉丝、红焖羊肉、香菇芹菜、木瓜百合、米饭、馒头、花卷……”近日,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父母食堂外已经排起了长队,工作人员一边介绍着今天的菜单,一边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向前排队。

与很多老年餐厅不同,这里的每一份菜都装在清一色的小碗里。店长倪萍萍表示,“小碗菜是我们的特色,量不大、花样多,每道菜每个月出现不超过3次,希望能让辖区内的老人吃得饱也吃得好。”

“家里就两口人,吃饭是能凑合就凑合,早晨一人吃个鸡蛋,中午喝点粥或者吃个馒头,晚上基本就不吃了。”85岁的李秀莲(化名)表示,孩子们都忙,平时很少过来。两个人的饭太难做了,做多了就得吃好几顿旧饭,久而久之能对付就对付了。

得知家门口开了一家父母食堂,起初只是想来尝个鲜,却没想到味道这么好。“一开始老头子还不愿意出门,我给他打包回去吃,现在我俩一到饭点就一起来了。”李秀莲激动地向笔者介绍,他们今天点了两荤两素,一人还吃了一大碗米饭。

与李秀莲老两口情况类似的老人不在少数。76岁的张建国(化名)的老伴多年前去世了,孩子也在国外工作,独居在家的他平时基本上是买点熟食,一吃就是好几天。看到了街道的宣传,张建国今天特意来尝尝鲜。

“这红焖羊肉可太香了,我可太爱这一口了!我爱吃羊肉,可是做起来麻烦,一个人去饭馆也不值当,这回可好了!”张建国一边大快朵颐一边说。

倪萍萍介绍,“我们所在的新街口街道老年人较多,在常住人口中占比达到24%。为了更好地解决老年人的吃饭问题,我们将原本的餐馆重新装修,打造了如今这间‘父母食堂’。民以食为天,想让养老服务跟得上,解决老年群体的‘吃饭问题’无疑是其中关键一环。”

每天早上9点多,食堂里的工作人员就开始忙活。

“每天来堂食的有一两百位老人,我们得在他们到之前把一切都准备好。”中午12时,倪萍萍带着笔者来到了中央厨房,只见几位全副武装的大师傅正在聚精会神地炒菜,不远处的工作人员在新菜出炉的第一时间将菜品分装进小碗,等着送往前厅。

倪萍萍介绍,这里每天供应中、晚两餐,所有的菜品都是新鲜制作,拒绝使用预制菜品。“我们服务的对象大多是老人,让他们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放心,这比什么都重要。这里的素菜大多一份4元到6元,荤菜则从10元到20多元不等,老人们可以自由搭配。”笔者注意到,在这里用餐的老人基本都能实现“光盘”,并且每个人一餐能吃三四种菜品。

“刚开业那几天,才知道什么叫众口难调。”倪萍萍在餐饮机构工作多年,今年开始接触养老助餐领域。她表示:“目前,我们还在征集附近居民的意见,希望能够形成一份最适合老年人口味的菜单。”

倪萍萍说,除推出小碗菜外,这里未来每周还会推出一款降脂、降压、降糖等科学营养健康套餐,定期开展就餐服务满意度测评。“我们也在筹划外卖窗口的相关事宜,比如方便老人买回家使用的馄饨皮、蒸好的豆包等,这些到时候都能直接在外卖窗口购买。”

谈及接下来的规划,倪萍萍表示,如今父母食堂已经建起来了,下一步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可持续发展。目前食堂占地430平方米,工作人员有二十多名,房租、人力成本等不容忽视。未来,在保证老人助餐的同时,食堂也会错峰开放社会餐饮,以此助推“父母食堂”的长效运营。

 
3上一篇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