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电商食安
3上一版  下一版4
 
农村物流助力乡村振兴县乡村三级配送体系加快完善
10月中国电商物流指数为111.9点 环比下降0.4点
前三季度深圳跨境电商规模达1800亿元
农村电商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3年11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村物流助力乡村振兴县乡村三级配送体系加快完善

 

农村物流是连接城乡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纽带。高质量的农村物流是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满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初,《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快完善县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共同配送、即时零售等新模式,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乡村下沉。

近期,商务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9部门印发《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也对“发展农村物流共同配送”提出相关要求。

我国农村物流发展得怎么样?如何迈向高质量发展?

看现状——

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完善

近年来,虎林市积极完善县乡村三级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截至目前,域内拥有县级物流中心1座,农村电商服务站9个,建制村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覆盖率达100%,形成了覆盖城乡、通达便捷、服务优质、发展有序的物流服务体系。

我国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更加健全的同时,各地充分发掘农村资源禀赋和特点潜力,深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工程,带动农民产销两旺。2022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313.8亿元,同比增长9.2%。2023年上半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2700亿元,同比增长13.1%。

工业品下乡更快捷,促进农村消费升级。各地加快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在有条件的乡村布设智能快件箱,增加农村零售网点密度,推动电商平台和企业丰富面向农村居民的产品与服务供给。今年上半年,主要电商平台绿色智能家电下乡销售额同比增12.7%。

看亮点——

打通农村流通“大动脉”与“微循环”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室主任周志成说,近年来,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我国物流产业创新多、亮点足,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培育了行业发展新增长点。

近年来,全国供销合作系统探索建立“互联网+第四方物流”供销县域集采集配模式,依托买方、卖方、配送企业以外的第四方物流配送企业,运用互联网信息手段,整合快递、快消品、农产品、农资四类商品流和物流企业资源,提供仓、货、车、路线、网点资源的数字化、共享型第四方供销集配服务,打造“一点多能、一网多用、深度融合”的县乡村三级配送体系,解决农产品上行和农民生活、生产资料下行问题。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介绍,当前,电商平台、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在具备条件的县域地区,依托自建物流、第三方物流体系,对接本地零散的商超、便利店,精准匹配周边消费订单需求,为居民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到家服务。

看前景——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资源整合

依托乡村运输“金通工程”,2021年起,四川交通部门陆续与商务、邮政、供销等部门携手,推进农村物流融合发展,助力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经过两年努力,四川已成功创建52个“交邮”融合发展示范县、10个“交商邮”融合发展试点县;全省邮政网络服务能力提升,实现县到乡邮件运输100%汽车化,乡镇每周投递5次以上,建制村每周投递3次以上;农村客运可持续发展动力增强,驾驶员代运邮件快件月均增收1000余元。

小包裹,大民生。近年来,农村物流建设成绩显著。同时要看到,当前农村物流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末端服务能力不足、配送成本相对较高等问题,有待继续加强体系建设,提升发展质效,迈向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赋能。周志成建议,继续建设改造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和乡镇快递物流站点,根据实际需要,配备自动分拣线、立体货架、新能源配送车、智能取件终端等设施设备,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增强服务能力。

进一步加强农村物流资源整合,降低物流成本。洪涛建议,继续鼓励邮政、供销、快递、商贸流通等主体市场化合作,整合各类物流资源,在推动县域电商与快递协同的基础上,叠加日用消费品、农资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等双向配送服务,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总结共同配送成熟模式,将其作为重点支持方向,加快在中西部偏远地区推广落地。

此外,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布局,促进农产品减损增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齐志明 宋豪新)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