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范荣 大棚里,物联网设备成了农作物的“保镖”,实时监测蔬菜生长情况;林场里,5G慢直播实时呈现特色菌类的生长环境……据报道,借助数字化优势,京津冀三地的数字化种植场景遍地开花,智慧农业蓬勃发展。
这些年,搭乘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的东风,农业领域迎来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看种植过程,精准播种、智慧灌溉、高性能智慧农机等装备的推广,使耕作方式逐渐摆脱了“靠经验、拍脑袋、看天气”等束缚,生产效率大大提升;看管理方式,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试点稳步推进,信息加速整合开放共享,促进农业生产组织更精准高效;看经营模式,网络化助力电商新业态蓬勃兴起,让农产品产销对接更加顺畅。
以数字化赋能农业发展,京津冀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些年,立足于协同发展大战略,三地农业部门积极推进“京津研发、河北落地”,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成立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充分发挥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共同体的平台作用,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推动农科院通力协作,围绕区域农业科技需求开展合作创新,为农业提质升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共建科研示范基地,实现成果就地转化。互通有无、优势互补、联合攻关,得益于握指成拳的协同合力,京津冀农业科技逐渐拧成“一股绳”,为乡村振兴插上“智慧翅膀”,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的生机。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沃野农田上的深刻蝶变,见证了“农业+技术”的无限潜能。随着数字乡村战略深入推进,三地的智慧农业还将跑出更快“加速度”。当然,就目前来看,三地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仍然不够高,农村电商发展仍然面临要素短板,品控非标准化制约着产出效率提升,农业全产业链信息共享机制仍需优化。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补上人才服务短板,畅通体制机制合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图景值得期待。
根据《京津冀农业农村协同发展框架协议(2023—2027年)》的总体安排,三地将围绕加快产业协作对接、深化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等五大方面加强合作。不断发挥协同之力,携手并肩沿着智慧升级道路走下去,将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