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津冀营商环境协同专题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召开。会议由京津冀营商环境协同专题工作组副组长、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戴颖主持,北京市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常务副主任刘伯正出席会议并讲话,京津冀三地共84个部门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参会。
协同优化营商环境
会议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精神,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的指导下,做实营商环境协同工作机制,围绕2023年要点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明确任务、压实责任,研究推进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并部署下一步工作,着力推动三地资源共享、互认互通、同事同标、高效协作、协同开放,为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现场调研环节,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天津市政务服务办、河北省发展改革委等三地营商环境牵头部门一行来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大厅,参观了特色鲜明的智能终端政务服务区、多功能会商室、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人工综合服务窗口、全息智能展示中心和政务服务大数据展示中心,现场进行了工作交流。
在座谈会环节,戴颖通报了专题工作组工作机制运行规则和2023年主要工作,商事制度、监管执法、政务服务、跨境贸易、知识产权5个重点领域专项小组分别汇报了本领域落实2023年重点工作的进展、存在困难和下一步工作,营商环境协同专题工作组副组长、天津市政务服务办副主任张峻和营商环境协同专题工作组副组长、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段占东分别围绕本省(市)推进落实2023年重点工作的主要考虑、对三地营商环境协同优化工作的意见建议等内容发言。
协议协作到融合落实
去年以来,京津冀三地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密切合作,签署了三地营商环境“1+5”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紧密的工作机制,明确了年度工作要点,共同努力推进区域营商环境整体优化,特别是在5个重点领域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三地在推动区域营商环境优化方面信心更足、举措更实、内容更丰富。
一是推动区域商事制度协同互认,签署《进一步加强京津冀三地企业登记注册工作协作备忘录》,推进京津冀企业开办、变更、注销政策一致、流程统一,三地实现外国投资者、港澳投资者主体资格证明公证认证文件互认,通州区与北三县实现营业执照异地“办、发、领”。二是推动监管执法高效协作,签署《京津冀公安机关“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领域相关合作协议》,推动115项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职权统一。联合开展药品、医疗器械等领域检查,实施药品互审互查、跟踪检查,推进监管标准统一、结果互认。三是推动179项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234个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加快建设三地“一网通办”专区,200余项“京津冀+雄安”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移动办”,建立“京津冀+雄安”12345热线合作机制,联合发布《城市治理现代化北京宣言》。四是推动跨境贸易协同开放,签署《京津冀深化口岸合作框架协议》,推动三地空港、陆港、海港互联互通,完善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通关保通保畅机制,实现257家重点企业名单“三关”互认,三地通关效率和便利度显著提升。五是推动知识产权保护资源共享,签署《京津冀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6年)》,在专利审查、案件审判、海外维权等方面开展协同保护,9.2万条涉案专利数据实现共享,助力三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迈上新台阶。
此次京津冀营商环境协同专题工作组召开第一次会议,代表着三地营商环境协同工作从协议协作进入到融合落实的新阶段,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刘伯正在总结讲话中表示,要深刻认识推动京津冀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意义,三地要坚持走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同心聚力、同向发力。对于下一步工作,他要求——
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围绕京津冀营商环境协同优化重难点事项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各专项小组牵头单位要强化牵头意识,履行牵头责任,强化统筹协调,各专项小组配合单位要强化交账意识,紧盯年度目标,通力合作、狠抓落实,保证营商环境协同改革年度重点任务等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
要加强跟踪督办,营商环境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五个专项小组要主动发挥好工作机制作用,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通过数字营商平台等各种方式及时反馈工作进展情况,京津冀联合办将不定期开展实地督查,持续加强盯办,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要强化协同推进,与产业协同、科技创新等专题工作组密切对接,针对其他专题工作组涉及的营商环境问题,要加强协同统筹,对于营商环境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的成效成果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形成三地“一盘棋”共话改革、共谋发展的新格局,携手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下一步,京津冀协同营商专题工作组将进一步强化三地“一盘棋”思想,深化团结协作、积极主动作为,高效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共同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积极构建京津冀区域共建共享一流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提供有力支撑。
(发展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