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市场观察
3上一版  下一版4
 
看不见的手托起缤纷“果盘子”
版面导航     
 
2023年9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不见的手托起缤纷“果盘子”

 

“晴王葡萄”等进口水果由于本土化种植价格变得亲民;刺梨、沙棘、芭乐等小众水果逐步进入大众视野;传统水果不甘示弱,利用科技手段不断升级翻新……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水果生产国和消费国,这些年城镇居民的“果盘子”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实际是我国果业研发、种植、商贸、物流等多领域创新发展努力的结果。

眼下正值金秋果品上市时节,水果店中品类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水果富含膳食纤维和微量营养素,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从只有本地时令水果,到冷链物流的发展从而带动水果运销全国,再到进口水果越来越常见,如今水果店中的水果不仅供给充足,而且品种丰富。改变缘何发生?我国果品产业发展现状如何?产销供销发生了哪些变化?

产业链保障鲜果到家

北京市丰台区百果园草桥东路店店长杨永强向消费者何大爷介绍。何大爷听完说:“早些年哪见过这么多‘洋气果’啊,现在各种水果都可以随时买来尝鲜。”

近年来,我国居民“果盘子”日益丰盛,各类颜色缤纷、口感各异的水果成为万千家庭餐桌上的亮丽点缀。苹果、柑橘、梨等传统果品不断改良升级,樱桃、草莓、牛油果、蓝莓等小品类水果也备受欢迎。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水果产量为3.12亿吨,同比增长4.42%,与10年前相比增长了9204.74万吨,增幅约为41.67%;居民水果消费量稳步增长,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干鲜瓜果类消费量为56.3千克,较2015年增长26.5%。

“消费升级、需求多样、营养追求催生水果业万亿元市场。”中国果品流通协会秘书长陈磊表示,我国果业在品种培育、种植技术、冷链物流等方面不断进步,当前果品供应总量充足,品种丰富,流通渠道更加多元稳定,整体可实现“天天有水果,月月不重样”。

深圳百果园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区总经理张灿介绍,新疆种植的西梅从采摘到空运至全国各大商超,最快只需要3天时间。为了保证西梅的品质,在种植前就要根据糖酸度、鲜度、脆度、细嫩度、香味、安全性等指标制定收货标准,确保成熟的果子满足上市要求;种植期间通过锁糖、改良土壤等措施做好技术控制。采摘果子时要保留果柄与果粉以保鲜;采摘后的果子会迅速进入智能无损分拣线,系统会根据标准进行智能化筛选并分级分类,随后打包进入冷藏库预冷。当温度下降到指定区间后,西梅将被一路冷链运输,根据先前划分的果品等级配送到不同的分销渠道。

张灿介绍,按照园林水果的平均生长周期,2年育苗,3年挂果,5年结出商品果,再到千家万户的果盘中,只要其中任何一道关卡没做到位,新鲜美味的果子就难到人们口中。这就需要构建涵盖种植技术支持、采后保鲜、物流仓储、标准分级等全流程的供应链,把从果园到餐桌的果品全流程损耗率控制在最低水平。

优化供给重构价格

作为千家万户的日常食物之一,水果价格变化牵动人心。根据农业农村部2022年对全国水果月度平均批发价格的监测,6种大宗水果(富士苹果、鸭梨、巨峰葡萄、西瓜、香蕉、菠萝)年度平均批发价格为每公斤6.93元,同比上涨12.8%,为近10年新高。

“价格涨跌是表象,本质是果品供给结构的不断优化。”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赵俊晔看来,水果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出现短期波动是正常的。有的消费者对价格感知存在较大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比较的参考系不同。在供给更加多元化和差异化的背景下,不同果品间的价格差异趋于被拉平,而相似果品间的价格分化被逐渐拉大。

一方面,引种和育种进步推动部分进口果品实现国产替代,拉动高价果品价格走低。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水果进口额为156.9亿美元,主要进口品类为鲜榴莲、鲜樱桃(车厘子)、香蕉、山竹和椰青,其中鲜榴莲进口额达40.3亿美元,占总进口额四成。为更好满足消费市场需求,海南三亚引进了榴莲品种,经多年培育,今年开始规模结果。

另一方面,栽培模式与产后加工储运技术的发展让同一类果品的上市期分布更均匀,时令属性慢慢淡化;与此同时,价格较高的优选品种也在不断涌现。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吴巨友举例,梨是我国第三大果树,通过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已基本实现全年有序供应、均衡上市。

此外,多渠道流通格局推动水果消费半径不断扩大,高中低价果品充分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中国果品产业发展报告(2022)》提到,目前我国果品流通体系以批发市场为主流通渠道,以大型商超、专业连锁超市、综合电商、垂直电商、直播电商为辅,水果“买全国、卖全国”的大流通格局已经形成。

由大到强还差多远

以品种促升级,释放种质资源优势。种子被称为农业“芯片”。我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多样,水果种质资源丰富,但并未得到有效释放。吴巨友分析,目前国内果业育种的基本框架已经搭好,但由于管理评价和育种技术平台有待优化,距离形成完备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还有一定距离;育种效率偏低,自主品种市场占有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病毒检测等品种鉴定环节相对薄弱,标准化生产能力不足,难以形成质量保障。

吴巨友建议,系统开展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和鉴定工作,规范资源圃建设,提升种质资源保存能力;加强果树育种的重要基础理论研究,创新组织模式与育种技术,将种质资源优势转化成育种优势,实现精准育种;推进无病毒苗木繁育研究,提高病毒检测效率和种苗脱毒效率,为果业种苗繁育效率和质量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以品质定标准,优化生产发展布局。张灿坦言,短期内的市场繁荣能给果农们带来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对果业的规范与标准化生产提升有限。

赵俊晔表示,果业高质量发展应立足我国水果生产经营实际。一是要重视产业规划和布局,坚持适地适栽的原则,引导果品产业向优生区适宜区转移。二是要建立健全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等供应链关键环节加快构建综合性、标准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弥补小农户分散化经营的短板。三是要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调动各主体积极性助推果业转型。

以品牌树标杆,带动全行业提质增效。我国果品品牌多以地方政府推动形成的区域公用品牌为主,但在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设上仍需发力。赵俊晔分析,打造品牌需要形成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和近似工业化的生产工艺,以成熟的种植技术、贮藏保鲜技术和完善的供应链为支撑,提供品质保障,同时增强抗风险能力。

陈磊表示,国产果业近年来向上势头迅猛,消费市场广阔,完全有能力培育出世界级的果品企业和水果品牌。

(据《经济日报》)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