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近10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中央有关部门和北京、天津等地大力支持下,河北深化务实合作,积极主动作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力有序,“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生态协同治理成效明显,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前不久,笔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河北主题采访团走进石家庄、保定、廊坊、唐山等地,通过一个个典型事例,深切感受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强劲脉动。
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水平持续提升
在保定市朝阳北大街上,两座颇具现代气息的大楼格外醒目,这就是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故事正在持续更新。
走进入驻中心的易度河北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只见工作人员操纵两个手柄,导管、导丝被手术机器人送入模拟人体动脉血管中……
“今年3月,我们研制的‘脑血管介入手术辅助操作系统’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这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实现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医疗装备系统的产业化。”公司负责人史文宝介绍。
重量级科研成果的背后,是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深入推进:该项目获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李佑祥教授团队主导研发,由易度科技在保定市实现产业化。
作为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首家创新中心,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于2015年揭牌运营。“8年多来,我们着力构筑‘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吸引360余家科技型企业入驻,助力园区企业累计获得知识产权1000余件,为京津冀协同创新提供了经验。”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负责人张曙光说。
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借助京津资源,河北打造孵化转化平台载体,更好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让更多创新资源落脚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省承接京津转入单位1544家。
协同发展,不是简单的“1+1+1=3”,而是聚拢要素、握指成拳,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地跨京冀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强势起跑。
在临空经济区,廊坊国际现代商贸物流CBD的12栋现代化楼宇引人注目。自今年3月21日启动运营以来,该CBD已有韵达速递、极兔速递、北供保障等66家商贸物流类企业签约入驻,成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的重要平台。
北供保障(北京)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临空冷链物流园正在加速建设,预计今年年底完工。“这里商贸物流产业迅猛发展,加上良好的营商环境,提升了我们投资的信心。”该公司冷链项目经理李芝平介绍,他们致力于将园区打造为国际领先的现代智慧冷链物流园区、国内标杆型数字自动化冷链物流基地以及全温区、全业态的大宗进出口冷链物流一站式服务平台。
在张家口市崇礼区,后奥运经济持续火热。连京张,跨四季,崇礼不断放大冬奥效应,从冰雪旅游的“单季热”转向全时全季旅游的“四季火”。张家口市发展改革委后奥运经济科科长刘爱民介绍,张家口努力让冬奥场馆利用“活”起来、冰雪产业发展“强”起来、体育文化旅游“火”起来,把冬奥热度持续保持下去。
人流、物流、创新流等要素持续流通、汇聚,助力京津冀区域重构产业版图,释放市场活力。
从不同方向打造联通京津经济廊道
在位于三河市的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河北段施工现场,各项建设工作繁忙有序。截至目前,首台盾构机“三河号”已经在燕郊站—神威大街站区间掘进了128米。轨道交通22号线是京冀首条跨省域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建成后,北京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三河市和北京市平谷区将实现轨道交通快速互联互通,廊坊北三县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最快9分钟通达。
“轨道交通22号线分为北京段和河北段,全线共设21座车站,河北段设5站6区间,分别是燕郊站、神威大街站、潮白大街站、高楼站、齐心庄站。”京投轨道所属快轨公司安全生产四部部长李晓颖介绍,22号线串联了CBD核心区、城市副中心、燕郊、平谷新城等重点功能区,在齐心庄站预留了向东延伸支线条件,未来可实现“一干多支”的网络化运行。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河北加快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从不同方向打造联通京津的经济廊道,让百姓在一体化进程中体会到幸福感、获得感。
互联互通,京津冀“交通圈”愈发高效。
双城通勤轻松实现。每个工作日的早晨,家住唐山的刘爱彤都会乘坐京唐城际G8802次列车前往北京。她说:“京唐城际开通后,两地通勤太方便了。”
三地生活更加便捷。7月1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调图后,沧州与石家庄之间实现高铁直达。从事快消品生意的冯良,经常奔波于沧州、石家庄、衡水三地之间。他说:“这趟列车正好把这三个城市串联起来,大大节约了出行时间。”
打造互联互通路网,“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打通拓宽对接京津干线公路42条段2540公里。交通网络越织越密,让京津冀群众更便捷地来往三地,享“紫禁微风”,看“海河夕照”,纵马坝上草原。
高效衔接,京津冀“生活圈”愈发紧密。
定制快巴,圈粉通勤人员。廊坊北三县至北京通勤定制快巴共开通3条主线、11条支线,日均旅客4500余人次。
跨省公交,说走就走。38条跨省公交线路常态化运营,既丰富了群众的出行方式,也降低了通勤成本。
类似交通领域的“小细节”,折射出三地交通一体化的“大变化”。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三地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京津雄核心区实现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加速形成,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向深度广度拓展。
生态“一盘棋”让碧水长流空气常新
碧波荡漾,水鸟嬉戏,雨雾中的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如同一幅清新的山水画。当笔者走进这里,不禁为眼前如诗如画的景象所陶醉。
官厅水库是永定河水系最大的控制节点和生态节点。张家口市怀来县牢牢把握建设首都“两区”的功能定位和使命任务,以保护官厅水库生态环境为重点,积极推进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各项建设工作,尤其做好水库及上游永定河的湿地保护修复,确保清水源源不断送北京。
站在湿地公园瞭望塔上俯瞰水清岸绿的官厅水库,怀来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陈涛骄傲地说:“通过湿地公园的建设,官厅水库的入库水质由地表水Ⅳ类稳定提升至Ⅲ类,野生植物由原来的106种增加至318种,野生鸟类由原来的169种增加到192种。”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京津冀地缘相接、水脉相连,处于同一个大气流场,污染传输相互影响,单个地区进行生态治理难以取得良好效果。为此,以统一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协同治污为突破口的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机制应运而生。去年,这一合作机制深化拓展为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常态化机制。
深化流域共治,让碧水长流。
与来自北京的生态环境执法人员一道,定期对北京密云水库上游污水处理进行现场联合执法检查,已是承德市生态环境局滦平县分局执法大队大队长钟春利的一项重要工作。承德与北京开展跨界水生态联建联防联治行动,建立了多部门联合会商、水库协调管控、断面预警监测、涉水企业驻厂监管等机制。
完成《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续签,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和引滦入津相关生态补偿协议考核断面水质均为Ⅱ类及以上,三地共同守护一泓清水。
联手减污降碳,让空气常新。
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重点围绕大气环境等开展联合联动执法,聚焦重点区域、行业和领域,开展涉挥发性有机物、消耗臭氧层物质等专项执法行动,力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2年,京津冀三地PM2.5平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在60%以上。
坚持生态“一盘棋”理念,京津冀强化联建联防联治,绘就了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画卷。
(冯阳)
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的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