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京津冀
3上一版  下一版4
 
《京津冀蓝皮书》发布
京津冀协同“慧”农同种“一篮菜”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23年8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京津冀协同“慧”农同种“一篮菜”

 

本报讯 魏昕悦 张庆华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处暑时节,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农场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穿梭忙碌,将新鲜的西红柿、叶菜等采收、分拣、装箱,送上冷链运输车。24小时内,这些新鲜蔬果就会被端上首都市民的餐桌。在同种“一篮菜”风景的背后,是京津冀乡村携手振兴的坚实步伐。9年多来,三地农业农村协同发展的“快车”不断提速。

北京“下单” 津冀种菜

张家口尚义农场是北京天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自有农场,每年7月、8月生产的400多吨蔬菜,全供给北京市场,是环京地区重要的冷凉蔬菜种植基地之一。

“我们的蔬菜全产业链信息化管理系统自动计算出每个茬口的种植时间、种植面积等,形成农场运营分析,再结合市场供销情况,实现以销定产,产、供、销一体化。”公司技术研发部总监李长春说。

这些年来,北京河北协同建设的“京冀蔬菜产销信息系统”,建立形成了“京冀蔬菜产销基础数据库”,为两地分析研判蔬菜供京提供重要支撑。此外,“京津冀产销信息服务平台”也在近期上线,为三地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架起“信息高速路”。

科研协同 普“慧”农业

7年前,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正式成立,截至目前已累计亮出了359项创新成果,为“三地共享科研成果”的协同发展故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在联盟成员已发展到77家,打造了分支联盟、京津冀联合实验室、天津市智能农业研究院等20多个区域创新平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研处处长魏建华说。

作为联盟核心示范基地,去年在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完成的露地蔬菜无人农场建设,引领带动了我国无人农场的落地应用。而同为联盟核心示范基地的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赵县实验基地,已累计引进1700余个京津果蔬新品种和大白菜丸粒化播种等多项国内领先新技术。

稳“菜篮子” 鼓“钱袋子”

7月底8月初那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过后,天津市天民蔬果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更忙碌了:逐枝养护雨后倒伏的番茄秧;抓紧采收、分拣菜花、芹菜等蔬菜,装车运往北京……“我们合作社每年生产蔬菜1万吨,其中超过60%供往北京,供应期基本能实现全年不间断。带动了300多名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可达4万元。”合作社负责人杨晓艺介绍。这既丰盈了北京的“菜篮子”,也鼓起了当地农户的“钱袋子”。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与张承地区合作建设了31个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自2022年启动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以来,已认定300亩以上的基地130家。

今后,根据《京津冀农业农村协同发展框架协议(2023—2027年)》的总体安排,三地将围绕推进重大事项统筹衔接,强化农业农村生态协作。在现代农业高质高效协同发展的宽广大道上,京津冀三地将继续携手并肩、阔步前行。

 
3上一篇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