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白锋哲 李丽颖 北京农业中关村是北京发挥表率,带头落实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引领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科技强国贡献北京智慧。
“要坚持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在今年的北京市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尹力明确要求,“加快农业中关村建设,打造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在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市长殷勇将农业中关村建设作为加快北京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举措,进行了具体部署,明确要求“落实农业中关村建设行动计划,加快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作为北京农业科技创新的代名词,农业中关村被赋予了清晰的目标定位和功能布局。定位上,承担着服务国家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首都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走在前列的重要使命;目标上,瞄准全球农业科技前沿,着力在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率先突破,打造首都三农发展新高地。“要高标准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把农业科技主动融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布局。”北京市委副书记刘伟提出要求。
空间布局上,分为核心区和辐射区,各区在功能和创新链上互利共促,形成全市“一核心多辐射”协同发展格局;功能布局上,围绕“现代种业、生物技术、智慧农业、智能装备、营养健康、食品安全”六大产业,打造农业“高精尖”产业体系。“以平谷区为重点,各涉农区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在全市范围内构建农业科技创新格局,强化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副市长高朋表示。
农业中关村采取多举措借力科技发展强农“新引擎”。首先,打造政策和人才高地,构建创新生态,采用“金三角”模式,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打造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其次,瞄准全球农业科技前沿,立足“高精尖”,着力在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率先突破,打造首都三农发展新高地。此外,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丰富应用场景,加速科技成果落地,既可丰盈首都“粮袋子”“菜篮子”,又为资源环境制约、劳动力短缺等农业发展课题求解。
农业中关村,是北京的,也是中国的,还将成为世界的。随着农业中关村的持续建设,一大批科技成果必将写在京郊乃至中国大地上,助力北京乃至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