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于颖 烈日当头,一阵微风拂过,枝头上成熟的杏轻轻摇动。6月将过,玉巴达杏结果期即将过去,已进入销售末期,但市场还是供不应求。
玉巴达杏为何如此受欢迎?根据《中国果树志》记载,明代时期玉巴达杏就作为贡杏,享誉京城。“玉巴达”在满语中是“好吃”的意思,玉巴达杏就是好吃的杏。苏家坨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玉巴达杏具有果皮薄、果汁多、果肉厚且细腻、香味独特、营养价值高等优点。玉巴达杏在2014年经原农业部审批,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是海淀区第一个地标产品。
玉巴达杏因皮薄肉厚汁多的特点,不宜长途运输,无法长期保存,不能进入市场售卖,主要销售渠道是本地区散户经营和果园采摘。所以,知道这一品种的人很少。有时,来苏家坨镇旅游的游客品尝过玉巴达杏后觉得味道很好,买些带回去与家人朋友分享,但也仅限于口口相传,宣传效果非常有限。
苏家坨镇党委政府一直寻求方法途径保护这一品种,曾联合相关单位开设玉巴达杏栽培技术培训课、农业知识拓展课等。2022年,区农业农村局相关领导来苏家坨镇对玉巴达杏做专题调研时,决定建立基地保护玉巴达杏。苏家坨镇七王坟村有一块集体土地,内有8~9棵老杏树。经多方统筹协调,这块集体土地被建设为海淀玉巴达杏保护示范基地。
目前,果七王坟村党支部书记王栋表示,基地建成后将起到3个主要作用:一是基地作为窗口对外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二是作为科研基地攻克储存、运输难题,扩大市场;三是作为示范基地,帮助果农增收致富。
今后的玉巴达杏基地不单纯是一个果园,更是一个集推广、科普、科研、采摘、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公园。借助大西山丰富的旅游资源,春天,杏花开了,游客们可以来露营、赏花、拍照;夏天,杏熟了,游客们前来采摘,大饱口福的同时还能体验劳动的快乐;秋冬两季,可开展一些科研、授课、科普项目。未来,基地会根据不同季节的特点,举办“杏花节”“采摘节”等特色活动,并增设配套娱乐设施和项目,让游客们一年四季随时都能来基地进行农事体验,并在活动中了解玉巴达杏的品牌历史,达到了宣传效果。现在有了基地,建成后全年都能接待游客,全年都能宣传推广,而不再仅限于口口相传,品牌知名度将大幅提升。
目前,果农们种植玉巴达杏基本靠上一代积累的老经验,种植方法不够科学。“皮薄馅大”是优点也是弱点,玉巴达杏不易保存、运输,严重制约销售链延长。今年开春,七王坟村在基地种下约400棵树苗,购置了高端设备,聘请了专业人士前来指导。科研管理团队负责人表示:“我们会在现有的基础上研究更科学、更适合的种植管理方法,使得结出的果实味道、口感不变,但保存周期明显延长。另外,在合理的损耗下,如何在有限的保存期内尽可能远地运输出去,也是要攻克的难题。两项难题都解决了,玉巴达杏才能扩大市场。每延长一天,就多一些人能吃到玉巴达杏,销售链也就延长一些。同时,减少落地损耗也是我们的科研重点。”
以前,若是在结果期遭遇大风天气,熟透的杏一吹就掉,落地就损毁,不能售卖,造成减产减收。通过基地的科研赋能,使玉巴达杏的保质期和存储期延长,果农的售卖周期延长,加上基地的宣传推广加持,使玉巴达杏的知名度增长,杏的售价和果农的收入都会得到大幅提升,助推果农扩大种植的意愿,使玉巴达杏这一优质果品得以发展壮大的同时,形成正向循环,扩大玉巴达杏的品牌影响力。未来的玉巴达杏更具市场竞争力,市场打开,销售渠道拓宽延长,基地起到了示范作用,果农们自然也会效仿,采用科学的种植管理方法,实现丰产丰收,再通过相应的销售渠道售卖,增收致富,继而扩大种植规模,收入“更上一层楼”,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目前,宣传效果初见成效,玉巴达杏已成为苏家坨镇的特色农产品,是代表苏家坨镇的名片之一。据悉,仅七王坟村,今年的杏产量就达到30万斤,粗略计算销量20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