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电商食安
3上一版  下一版4
 
北京鼓励开展网络促销、 直播电商活动
“电商果”成劣质水果代名词
挖掘产业优势 推进乡村振兴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3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电商果”成劣质水果代名词
产业链传统的品控逻辑遭遇考验
 

□蒋璟璟

品类丰富、品质优良的水果如今已经成为人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记者调查发现,部分不良商家将歪心思动到水果销售领域,通过过度包装、打信息差等手段牟利。果园出品的各类水果,一般都有按字母进行的等级划分,最劣质的一般叫“电商果”。(《工人日报》)

整个水果供应链庞杂而冗长,从种植户到收购商等环节,都会按照大小、品相、甜度等指标对果品进行分级。而体现在终端零售环节,这种“分级体制”同样得到了延续和体现。商超、水果专门店自不必说,只有高等级的优质果才能放上货架。而就算是街边的流动水果摊,果品也是“等级分明”,消费者一目了然、按需采购,基本也是心中有数。

然而,随着电商渠道的崛起,特别是社交电商、直播间电商勃兴之后,借助线上走货的水果,传统分级体系的有效性,正遭受极大考验。有业内人士透露,“最劣质的我们一般叫‘电商果’。”其背后的逻辑很好理解,残次品很难在传统渠道销售,转而以很低的价格转卖给一些电商平台的商户。

“电商货”之所以能蒙混过关、引人下单,就是利用了“一屏之隔”的视觉差、信息差,“卖家秀”与“买家秀”因而有了天差地别。一般来说,平台电商、正牌网店,还是会较为严格的把控水果品质。而在这种高定价的精品化策略之外,大量电商果则占据了低端市场。很多网店、博主在售卖此类水果时,往往是天花乱坠胡吹乱侃,买家收货后发现货不对板,心里自然会有落差。

在某些电商渠道,消费者不时会发现水果卖出白菜价,价格低到不可思议,加之直播间主播一顿神吹,往往忍不住就下单了。而收到的“电商果”,大概率是奇差无比,属于是扔在路边摊都不会看一眼的那种。所以说,电商果的根本问题,并不是“便宜没好货”,而是把不符合商品标准的水果当成商品销售。这种混淆概念、暗渡陈仓的做法,天然伴随着对消费者的误导与算计。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