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京津冀
3上一版  下一版4
 
京津冀协同促发展 区域发展指数持续提升
2013—2020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速22.64%
天津武清区河西务镇打造京津双城“菜篮子”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1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3—2020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速22.64%

 

本报讯 李如意 近日,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举办首都发展新年论坛。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首席专家李国平教授对首发院研制的《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2)》(以下简称“《指数》”)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发布。

《指数》从京津冀整体、三省市和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3个空间层面,分别构建了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指数包括创新能力、科研合作、技术联系、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5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重点测度分析了2013—2020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发展趋势。

测算结果表明,2013—2020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从100增长到417.27,年均增速达到22.64%,其中2018—2020年保持高速增长,说明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从一级指标看,京津冀的创新能力、科研合作、技术联系、创新环境四个指标均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而创新绩效指标也在2020年止跌回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从三省市情况来看,北京的协同创新指数从716.81增长到1132.13,是三地中增长最多的,体现了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天津的协同创新指数从505.01增长到593.28,在2019—2020年增长尤其多。河北的协同创新指数从100增长到263.61,取得了明显进步。

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创新表现出以下亮点。第一,京津冀的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13年的3.22%上升到2020年的4.39%,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人员当量从2013年的431940人年增长至2020年的551978人年。近年来京津冀创新产出也大幅增加,北京的高水平论文、高质量专利、标志性技术成果不断涌现,原始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京津冀三地间科研合作大大加强,从2013年至2020年,三地合作发表论文数从3085篇增长到6871篇,科研合作网络密度从0.769增加到1,形成以京津为主轴,京保石为次轴的网络结构。

第三,京津冀三地间技术合作网络日益完善,从2013年至2020年,京津冀三地合作专利数量从5252件上升为11611件,增长了121%。

第四,三地间基于创新链、产业链的合作不断加强,北京创新外溢效应明显。截至2020年,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过1200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分支机构累计达8300多家。

第五,创新环境明显改善。截至2020年,京津冀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部消除,“四横、四纵、一环”的京津冀路网格局初步形成。京津冀高铁网络建设进展顺利,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使用。科技服务业稳步发展,北京成为全国科技服务高地和全国双创引擎,独角兽企业占全国比例近四成,国家级众创空间位居全国第一。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