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过金庸的《天龙八部》都知道里面有两个酒神——段誉和乔峰。段誉喝酒靠的是六脉神剑,可以把喝下去的酒变成涓涓细流,从手指中排出,乔峰则是真的天生就很能喝,千杯不醉。而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普通人而言,有没有办法可以提高酒量呢?
很多人寄希望于“天道酬勤”,认为每次多喝一点,天长日久就能把酒量给练出来。从自己的体验和身边人的经验来看,貌似确实有点效果,但这些其实都是身体表现出的假象。那真相是什么呢?
能否喝得“爽” 要看它俩的工作能力
酒量真的能练出来吗?这个得从酒精在身体的代谢说起。
酒精又叫乙醇,当我们饮入之后,会随着血液分布到全身。其中小部分可随呼吸排出体外。呼出气体中的酒精含量与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大致成正比。而另外大部分酒精,将通过肝脏进行代谢。在肝脏中代谢最主要的一条途径是“乙醇脱氢酶(ADH)乙醇氧化体系”。这条代谢途径需要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
首先,进入体内的酒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人感觉“很爽”,这也是一部分人爱喝酒的原因。当然,要保持这种“很爽”的感觉,前提是体内酒精浓度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如果浓度太高,会失去意识、昏迷甚至死亡,这就是酒精中毒的表现。
酒精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变成乙醛。与酒精不同的是,乙醛是一个让人感觉“不爽”的物质。它会让人脸红,甚至出现恶心,甚至还会使细胞产生突变,促进肿瘤的形成。那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需要乙醛脱氢酶出马,将乙醛分解并转化为无毒的乙酸,乙酸进一步在肝脏被代谢成水、二氧化碳和能量,最终完成了酒精的代谢,这是人体解酒的一个过程。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工作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喝酒的能力。如果它俩能力都不错,分解酒精(乙醇)整个流程就会畅通无阻,使我们既能品尝到酒精带来的“爽感”,也不会受到乙醛的伤害。
“千杯不醉”是天赋
这些人天生酒量不太行
但是试想这样一种情况,乙醇脱氢酶是个“工作狂”,乙醛脱氢酶喜欢“磨洋工”,会导致什么后果呢?
这时,乙醇脱氢酶会不断地将酒精转变为乙醛,但是乙醛脱氢酶无法及时将乙醛分解掉,乙醛会在体内堆积,毒性作用会很快袭来,比如面红耳赤,恶心难受。
那些不太能喝酒的人,或者喝一口就面红耳赤的人,一般是因为这种情况。
有的小伙伴说,多练练喝酒,锻炼一下乙醛脱氢酶的工作能力,是不是可以改善酒量呢?
很遗憾,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特点是由人体基因决定的,是天生的,后天可改变的幅度不大。
这种酒精代谢障碍,主要出现在东亚人群。在中国,主要在东南部,也就是汉人为主的地区,大约占30%。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这30%呢?主要看自己喝完一杯啤酒(大约180毫升)后,会不会很快出现脸红?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就是这30%中的一员。
“练”出来的是假象
脸不红是血管麻木了
对于天生酒量不太行的人群来说,还是建议尽量少喝酒,以免对身体产生伤害。但是,还是有人会不服气:“多喝,酒量还是能提高一点的嘛。”
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实际上,“脸红综合征”是身体天然的预警和保护,可防止个体酒精中毒。如果非要顶着这个难受劲去锻炼酒量,看似“脸红综合征”是缓解了一点,但其实是因为脸部的血管对刺激已经麻木了,表现得不那么“红”而已。实际上,在体内没有及时代谢的乙醛仍然在持续地损害着我们的脏器。所以酒量不好的人能不喝,最好不要喝了。
酒量好也别放纵
酒精照样毁身体
可能有小伙伴会洋洋得意:“我天生酒量就不错,原来是上天赐给了我一个优秀的基因,那我可以去充分享受喝酒的乐趣了吧。”可别高兴得太早,虽然赢在了起跑线上,但是仍然不能肆无忌惮地饮酒。
首先,一个人对乙醛的代谢能力强,只能说明他代谢得快一点,乙醛在体内积聚得少一点,并不是说一点毒性都没有。长期饮酒、大量饮酒,积少成多,乙醛产生的危害仍然会体现出来。
其次,除了中间产物乙醛,酒精(乙醇)还有多种方式伤害着我们的身体。高浓度的酒精对消化道上皮有直接的毒性作用。酒精可以增加体内一种叫CYP3E1的酶的活性,促进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而这些氧自由基与肝脏、结直肠、食管等组织的癌变有关。同时,长期大量饮酒会影响叶酸的吸收和代谢,这与肝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的发生有关。
另外,过量的饮酒还会影响免疫功能、雌激素水平,以及造成消化道菌群失调,这些负面因素都会侵蚀身体健康,甚至促进肿瘤的发生。
(朱志翔 张晓丹)
解酒小妙招
酒精有害,健康相信大多数人都认同。但是也有人会说了,工作应酬、朋友聚会难免有需要喝酒的场合。如果不得已喝酒了,该怎么办呢?
这里告诉大家两个解酒的方法:第一,缓解酒精的吸收;第二,加快酒精的排泄。
在喝酒前,多吃点饭菜,喝点酸奶,吃根香蕉,让胃充满起来,可以减慢酒精的吸收,减轻身体代谢酒精的压力。
尽量多喝水,或者服用一点解酒药,它们有利尿的作用,可以帮助体内尽快排出酒精,同样也能达到解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