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城市如何变化,美食始终都是烟火气的来源。从天刚蒙蒙亮到夜深华灯起,北京街头巷尾都能找到各色美食的一席之地。餐饮街边小店不仅点燃了城市烟火气,释放着城市消费活力,也记录着消费习惯的变迁,成为数字化转型的见证者。
上线外卖平台让街坊吃上热乎的早餐,这是永和鲜浆的初衷;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是螺蛳粉先生门店老板马中才将外卖配送交给美团的原因;借助美团互联网优势提升运营,东北家常菜老板刘海英感受到餐饮数字化的便利……
新一代年轻人消费追求便捷性和多样性,餐饮小店顺应着趋势变化,完成从到店用餐,到手机外卖点餐的时代跨越。餐饮小店老板的转型奋斗故事,是餐饮十年的一个缩影,也为中国餐饮行业发展带来源源动力。
记录餐饮消费习惯的变迁
身为扎根社区的餐饮小业态,永和鲜浆服务着街坊邻里20余年。2014年时,外卖平台兴起,永和鲜浆上线美团外卖,让大家在家就能吃上热腾腾的早餐。
清晨6时许,阜成门外大街的永和鲜浆外,前来取餐的外卖小哥络绎不绝。门店负责人徐经理介绍:“外卖扩大了商家的经营范围。我们是全城送商家,经常会有老顾客请骑手小哥跨越20多公里送一份豆浆。”
据了解,永和鲜浆目前日均外卖订单量达到350单左右。“堂食高峰期是早上,外卖订单则是一天到晚都会进来。很多顾客从小就喝我们的豆浆,已经习惯了这种味道。北京的生活节奏比较快,不管是通过什么形式提供服务,我们都想继续努力,陪他们一起变老。”徐经理说。
十年前,北京还鲜少闻到螺蛳粉的味道,惦念家乡味道的马中才决定和家人一起开一家螺蛳粉店。“不少熟客有送餐的需求,我们自己送又会忙中出错。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包括送一份螺蛳粉。”马中才的妹妹马凤华介绍,门店开通美团外卖后,系统会自动接单,也不会出现记错顾客号码等情况。
在马凤华看来,上线外卖平台对运营提升较明显,“一开始我们把外卖当成‘副业’,后来美团的业务经理给我们提了很多建议,比如如何设计菜单,做节日营销。”马凤华说,经过一系列经营推广,螺蛳粉先生的日订单量达到三四百单,最高有500多单。
从小门脸到大店面,再到实现开分店,堂食之外的外卖订单有助于门店的营收得到更好保障。马凤华说,“未来我们计划继续开分店,同时深耕外卖。”
跟上数字化餐饮发展步伐
餐饮业十年,数字化是无可避免的课题。近年来,餐饮小店经营者也在不断调整经营理念,跟上行业数字化的步伐。
在望京SOHO附近,刘海英和丈夫经营一家东北家常菜馆已超过十年。早在2014年,美团外卖刚起步不久,在美团区域业务经理介绍下,刘海英成为北京最早上线外卖的一批商家。她对外卖的变迁深有感触,现在的外卖平台不仅越来越智能,也越来越懂商家,能根据出餐时间、配送距离和骑手位置分配订单。“平台功能越来越完善,我可以在后台跟顾客聊天,了解他们的需求,进而做出一些菜品上的实时调整,这些都是在商家学院学到的。”
“北京市民不仅喜欢品尝国际化美食,也喜欢尝试各地风味小吃。线上经营扩展了销路,我们也会学习数据分析、市场营销等最新的经营方法。”目前,东北家常菜馆已经成为一家美团企业用餐的供餐商家,从最初一单50份套餐,到近期接到130份的大额套餐订单。这背后是外卖平台赋能这家小店新的商业模式和订单增量。
餐饮街边小店承载了许多人的城市记忆,不变的是口味,变化的是运营思路和更人性化的服务模式。变与不变之间,餐饮商户在堂食模式和外卖模式的不断磨合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双主场”发展模式,提高抗风险能力,实现了多元化发展。(秦胜南)
老北京小吃卤煮火烧
说到老北京的小吃卤煮火烧,就不能不追溯到清代宫廷中的传统菜——苏造肉。因为乾隆皇帝爱吃苏杭菜,所以御膳房就设有苏造铺,用的是苏州厨役,做成的有苏杭风味的肉食就称作“苏造肉”。民国时期的《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说:“苏造肥鲜饱老馋,火烧汤渍肉来嵌。纵然饕餮人称腻,一脔膏油已满衫。”可知它的鲜美在当时已是很有名气了。
苏造肉的做法是用上好的五花肉加各种香料腌制烹煮而成,其味极厚。北方人爱吃面食,常用火烧就着吃。后来发现将火烧放入肉锅中同煮一会儿,面食入味后更加美味,于是有了卤煮火烧的吃法。
过去北方地区由于战乱频繁,百姓生活普遍很艰难,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再加上北方寒冷的气候条件,食材种类也少,穷人一年到头也难得吃上肉,要想肚里有些油水,就只能在猪下水上打主意了。这些东西在当时富人不吃,因此极便宜,于是平民百姓买来,试着用制作“苏造肉”的方法来酱制。
做卤煮的重要一步是清洗肠子,要用盐、醋翻过来掉过去地反复揉搓,这难度是很大的。那些重视自己声誉的店铺,都会在这些地方下功夫,保证煮出来的猪肠清清爽爽。卤汤也是很讲究的:用大块猪骨加上花椒、大料、桂皮等多种作料熬制,这样熬制出的汤不但浓香诱人,而且对于肚里长期缺油水的劳苦大众来说,也是太实恵了。
猪肠子和猪肺清理干净后,先用加入多种香料的特制方法酱熟,待有人来买时,将肠肺粗切,加入卤汤同煮,再加入戗面火烧。这火烧必须是死面的,要煮得吸足汤汁,切开后没有白渣儿,不糟不烂有嚼劲儿。同时锅内加入豆腐片、血豆腐。等到肠肺都烂熟、火烧煮透又不脱形时捞出,将肠、肺再改刀切小,火烧切块,浇上卤汤。最后根据个人喜好,加入佐料。这佐料就有十几种,包括辣椒油、酱豆腐汁、葱花、香菜、芝麻酱、韭菜花等。旧北京苦力多,天寒地冻时,干了半天活儿,吃这一大碗,那真是肉、饼、汤全有,饱腹又解馋,肉烂不腻,老汤醇厚,一口入肚,满嘴咸香。
也有的老人牙口不好,嫌死面火烧费牙,也可以不放火烧,改成豆腐。卤煮价格一般都是论“碗底儿”收钱,火烧需要几个是单算的。
这种小吃刚面世的时候,当然是为最底层的苦力准备的。但“美食源于生活”,这一苏造肉的民间改版,却有了另一种独特的魅力。随着声名远播,普通的北京人也逐渐喜欢上了这道吃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惯是饮食风味的基础,要不这猪下水做成的卤煮,现在怎么卖得比五花肉还贵了呢?衣食无忧的今天,它的存在已不是为了果腹,更多的是为了品尝、回忆,成了像豆汁儿、臭豆腐等一样的北京特色。你看名小吃店门前,那排队等候吃卤煮火烧的人群,不就是单好这一口吗?(木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