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张原 李宁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并作出重要部署。新的征程上,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需要以更有力的举措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围绕打造天津农业大区、加快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中心工作,近日,天津市武清区政协就打造武清现代都市型农业“升级版”开展了深入调研,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乡村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是与产业兴旺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短板。”在调研组看来,产业发展的规模化程度不高、科技对农业产业支撑不突出、农村产业人才队伍明显不足、联农带农作用发挥不突出及农业产业融合的深度不强等问题需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如发挥果蔬区域公用品牌效应,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化种植,形成集约化销售经营还显不够,推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发展方面,更是小而散、小而低、小而弱的问题突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尤其是现阶段农户组织化程度比较低,与产学研单位的联系不紧密,运用新技术、新设备的基础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有限。加之农业经营主体多以自有资金为主,农业产业投入大、产出慢,会更多考虑成本因素,对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引进心存顾虑,积极性不高,多处在种植大众品种,应用常规技术和普通设备层面。
“农村产业人才队伍明显不足。”委员们看到,年轻人多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基本是老年人和“留守儿童”,本土人才不足且缺乏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支撑,让更多“能人”返乡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对技术型、管理型和经营销售型人才的需求强烈。同时,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联系不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完善,没能形成抱团式发展的格局。
委员们认为,从农业产业融合情况看,目前产业链延伸不充分,一产向后端延伸不够,二产向两端拓展不足,三产向高端开发相对滞后。农业企业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的比较多,从事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的比较少,导致农产品附加值增值空间较小。
对于发现的问题,调研组提出,要进一步优化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立足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切实发挥区域公用品牌效应和供应链优势,选好种植方向,从传统农业向优质农业转型,整合农业资源,从分散种植向农业园区集中。在重点区域集点成线、集线成面,形成连片集群式发展,扩大种植面积,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种植生产规模。同时,继续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深入挖掘种养业,传统手工业基础优势,创建特色品牌,培育更多的“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为加快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产业化提供足够支撑。
如何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至关重要。在调研组看来,要强化农业科技应用试验示范和辐射带动,尽快完成示范园区的新建和改造提升,发挥导向作用,不断扩大社会效应,影响带动更多群众跟着学、跟着做,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同时充分发挥村级经济合作组织作用,带动农户参与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应用中,整体提升农业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金量”,以科技引领创新,促进全区特色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委员们认为,可以深入挖掘区域“土专家”“田秀才”等本土人才,发挥传帮带作用,培育壮大乡土人才。以解决好“谁来种地、怎样种地”为重点,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同时,要建立完善激励政策,鼓励支持大中院校毕业生、返乡能人等各类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为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围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委员们提出,要持续深化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提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龙头农业企业的联农带农作用,积极引导支持农业园区、传统手工业、农业企业和农业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小农户”联动模式,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探索股份合作、生产托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形成农业企业与农户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抱团发展格局,真正让农民在参与共建中享受成果,实现村集体经济增长,群众增收致富。
武清位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位置,委员们建议,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示范带动由种养业向产加销一体化拓展,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真正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