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陈琳 近日,从北京市场监管部门了解到,北京各区均提高了农贸市场的防控等级,部分区派驻市场监管执法人员全天候驻场监督;按照要求,市场内所有从业人员和商户要每24小时进行1次核酸检测;入场购物人员须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北京市商务局近日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商品交易市场疫情防控指引》。按照指引,各市场应建立市场工作人员和商户体温监测、核酸检测等健康监测制度,利用“北京健康宝”等工具,严格实行“绿码”上岗制。
东城区对14家农贸市场开展驻场监管
东城区市场监管局向全区14家农贸市场各派驻了两名干部实施驻场管理,对市场实行全天候驻场监督,督促市场主办单位以及市场内各商户全面落实防疫责任。
驻场监督执法人员督促市场负责人加强对进入市场人员的扫码测温及核酸查验工作,严格要求所有进入市场人员扫码、测温并展示核酸阴性证明,并为人员追溯流调工作奠定数据基础。
对于农贸市场内环境消杀,要求市场负责人在开业前、营业中和闭市后,进行三轮基础消杀。
驻场监督执法人员还强化对市场从业人员的防疫筛查。东城区市场监管局针对农贸市场从业人员探索实施核酸加抗原双重筛查模式。同时,引导市场内维修、百货等非食品经营者减少经营时间,鼓励市场主办单位为市场内商户免除部分摊位费,有效降低市场内人员密度。
海淀区利用城市大脑防范农贸市场场外交易
5月25日凌晨2时,海淀区市场防疫组、冷链指挥部办公室出动3个督导检查组、6名执法人员对锦绣大地批发市场开展突击夜查;同时在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应急指挥调度中心,利用海淀城市大脑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实时调用锦绣大地农贸批发市场周边监控设备,通过街面摄像头巡查市场场外交易情况,并与场内督导检查组保持连线,实时通报巡查违规点位,做到了提前取证、全程录像,以科技手段带动市场防疫智能化。
通过海淀区冷链指挥部开发的市场智行系统,执法人员通过手持设备对场内从业人员的疫情防控情况进行查询,人员台账、身份信息、健康宝状态、核酸检测结果、疫苗接种情况等数据一目了然。检查组还现场随机抽查了7辆外地货车司乘人员,查验其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以及进场前的抗原检测记录,并与市场主办方留存的入场前档案进行了比对。
大兴区对农贸市场开展“拉网式”排查
大兴区市场监管局针对全区14家农贸市场疫情防控措施开展“拉网式”排查。严格落实农贸市场从业人员持续开展全面核酸检测的要求,所有从业人员和商户每24小时进行1次核酸检测;要求入场购物人员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市场所有从业人员及商户经营期间必须佩戴N95口罩、一次性手套。
在前期台账的基础上,再次排查重点行业主体、从业人员、疫苗接种等相关台账,核实台账人员姓名、住址、共同居住者等信息,每天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实地抽查市场台账,确保台账动态更新,不漏一人。
同时,围绕食品安全、疫情防控安全、安全生产要求等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自5月14日起,大兴区市场监管局每日安排35人次监管人员督查农产品批发市场,协助市场主办方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对货品和环境进行核酸采样。
顺义区成立应急行动组 24小时值守
顺义区市场监管局从5月18日起,进一步加大对石门批发市场的防疫力度,抽调16名骨干组成“疫情防控应急行动组”,配足执法装备和防护物资,分为三个班组轮流开展工作,进行24小时值班督查。
在石门批发市场的出入口,外埠货车司机及司乘人员须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并现场进行抗原快速检测,检测结果正常、车辆消毒完成后方可进入市场交易区进行卸货。批发商、采购商须持证进场,具备24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且佩戴N95口罩,同时要做好入场人员信息登记、核对及体温检测工作,并对进场货运车辆进行限流管控。
执法人员要求市场主办单位绘制市场总体平面图和区域分布图,动态更新《商家主体、从业人员台账》,要求市场内商户完善《货物进、销、存台账》,倡导市场内经营者非必要不出京,市场主办单位要加强从业人员管理,掌握市场从业人员动态。
此外,要求市场严格落实核酸检测要求,每日对员工、商户、第三方从业人员、每两日对市场整体环境、冷库内环境进行核酸检测,做到应检尽检、不漏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