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品查验、规范消杀、赋码出库……5月20日,海淀区进口冷链食品首站中转查验库正式竣工,将为进口冷链食品进入海淀区严把防疫关。
海淀区进口冷链食品首站中转查验库(以下简称海淀区“首站中转库”),是北京市启动建设的第二批进口冷链食品首站中转查验库之一,由海淀区北京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承接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任务,由超市发原有库房升级改造而成,紧邻毛纺路,交通便利。
在各方的协同配合下,海淀区“首站中转库”保质保量安全施工,提前完成项目建设。海淀区商务局会同区市场监管局、区卫健委、区疾控中心、区交通委等部门组成的联合验收组验收合格,海淀区“首站中转库”已具备运营条件,正式竣工挂牌,标志着海淀区进口冷链食品防疫和监督迈向了标准化、规范化的更高层次。
据了解,海淀区“首站中转库”库区占地面积2720平方米,其中冷库区面积495平方米,内设320平方米、库容200吨的冷库,分为恒温、冷藏、冷冻和生冻等库区,并严格按照《首站中转库建设运行与监管指引清单》设置独立的穿脱防护服区域,配有监控、消杀、防疫等设备设施。同时,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合理划分货物周转区、赋码装货区、办公区、值班人员宿舍区等功能区域。
“首站中转库”投入使用后,所有进入海淀区的进口冷链食品,必须经过“首站中转库”查验、核酸检测、消杀等程序,查验合格后,才能流向市场销售。所有进口冷链食品需在“北京市冷链平台”注册登记,每一批都有相应二维码,顾客购买时通过扫码可溯源食品信息,有力保证进口冷链食品的安全。
同时,海淀区“首站中转库”将密切关注“北京冷链”平台信息,做好预约信息管理、进货信息查验、下游流向上链、赋码出库流通等各项工作。
海淀区“首站中转库”的落成,进一步加强了全区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构建了进口冷链食品入境进京全流程可追溯管理防线,实现进口冷链食品全受控、无遗漏,筑牢疫情防控的坚固屏障。
怀柔区进口冷链食品首站中转查验库位于北房镇北房村西北京万通路发交通设施开发有限公司院内,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并排设置6个独立冷库,每个冷库使用面积164平方米。
进口冷链食品首站中转查验库设置了货品采样区、消杀区,配备了专用消杀器具和消毒液,采购了人员防护设备,同时对园区内监控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确保穿脱防护服区域、人员通行区域、货物装卸采样消杀区域无死角全覆盖,监控数据可保存至货物出库后2年。
投入使用后,怀柔区内冷链经营企业会将所有进京的进口冷链食品第一时间送至进口冷链食品首站中转查验库进行中转、查验、消杀,确保冷链食品的安全性。
5月20日上午,顺义区进口冷链食品首站中转查验库正式挂牌,区委政法委书记刘怀生、副区长李向英、天竺综保区副主任宋鹏出席,区市场监管局、区商务局、区卫健委、区公安分局、区农业农村局、区疾控中心及综保区开发公司相关负责同志参加。
查验库位于天竺综保区保税功能二区,总面积4350平方米,包括冷库、海鲜暂养池、蓄养区、普货存储区等区域。库内设置货品采样区、消杀区,并完成监控设备升级改造,确保穿脱防护服区域、人员通行区域、货物装卸采样消杀区域全覆盖无死角。该查验库投入使用后,全区冷链经营企业将所有进京的进口冷链食品在此集中中转、查验、消杀,全力保障冷链食品安全。
近日,昌平区进口冷链食品首站中转查验库投入使用,从昌平区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了解到,这是昌平区在全市率先采取的冷链食品出库核酸复检措施,所有冷链食品出库前必须进行核酸检测,取得阴性证明后方可出库。5月份以来,已累计对出库冷链食品进行核酸采样3.7万个,结果均为阴性。
据了解,5月10日,昌平区进口冷链食品首站中转查验库正式挂牌投入使用,冷库总面积500平方米,若月吞吐量增加,现有8300平方米常温库可随时进行升级改造。
据悉,当前冷库主要划分为停车等待区、查验区、消杀区、静置区、核酸检测区、办公生活区等。查验库采取单向通行方式,货物在“北京冷链”预约,按指定时间到达后,依次进行登记审验、预防性消毒、核酸检测、冷库暂存、出仓登记等工作流程,货物、人员全过程闭环管理,24小时无死角视频监控,有效防范进口冷链食品被污染的风险,实现精准防控。
目前,昌平区在用食品冷库728个,冷链食品从业人员9000余人,每月从国内其他地区购入进口冷冻肉类、水产品300吨左右。同时,昌平区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对食品冷库每天进行常态化检查,重点对冷链运输车辆出入库信息,司乘人员24小时核酸、健康码、行程码等情况进行核查,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挂账督办,对问题整改不到位的责令停业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