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市场资讯
3上一版  下一版4
 
新发地部分重要民生商品价格持续下降
生猪企业需增强跨周期预判
春耕农事“马力足” 粮食生产“开门稳”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5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猪企业需增强跨周期预判

 

本报讯 乔金亮 近日,有两条关于生猪企业的新闻引人关注。一是多家上市猪企发布4月份主要产品销售情况,猪价环比有所上涨,但同比仍处于低位。二是预制菜走红,引来多家头部猪企试水。在生猪行情低迷的情况下,养殖企业纷纷加大食品行业布局。

高额利润和深度亏损是猪周期的AB面,背后的关键是猪价。始于2018年下半年的非洲猪瘟疫情和一些地方的限养禁养政策,造成了2019年和2020年国内生猪供应紧缺。猪价一路上涨,大小养殖企业赚得盆满钵满。行情上来的时候,各类资本蜂拥而入,小型养殖户多了,大猪企也开始扩张。

对猪企来说,能不能把握住行业的周期性尤为关键,但现实中对猪周期走势及同行市场行为的精准预判并不容易。受生猪生产周期长、鲜食猪肉保存期短、市场自发调节滞后影响,生猪生产和市场很难完全匹配,企业难以避免出现阶段性亏损。而一旦市场下行,不同企业的管理水平、抗风险能力差异就会体现出来。

越是行业火热的时候,企业越要警惕风险;越是行业低迷的时候,企业越不能丧失信心。2021年6月份,全国生猪生产提前半年完全恢复,有关部门就开始向社会发布生猪产能过剩的预警,但生猪出栏仍在惯性增加,养殖出现亏损。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按出栏量加权平均计算,每出栏一头生猪有564元利润。只是企业间分化差异明显,那些盲目扩张、过度投资的企业明显吃亏。

眼下,生猪价格已结束此前连续16周下跌态势,处于回升阶段,预计三季度生猪养殖有望扭亏为盈。但是,猪肉消费、进出口等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对于猪企来说,现阶段应按照正常生产规律生产,不要压栏,也不要过度淘汰能繁母猪,保持生产平稳。同时,做好精细化管理,包括对饲料成本的管控、对生猪疫病的防治、对新增投入的权衡、对智慧养殖的选择。

企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对于身处生猪这个周期性行业的企业,只有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培育自身跨周期和逆周期发展能力,打造差异化产品和核心竞争力,有序扩张,才能走得更远。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