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开年以来,实体零售依旧很难。据不完全统计,1—2月国内有23家门店宣布闭店,其中不乏SM百货、家乐福、盒马鲜生等知名品牌。
关闭的门店,从业态来看,超市业态有18家,百货业态有4家,购物中心1家。从地区来看,华东地区最多,有9家门店;西南地区6家,华南4家;华中、华北地区各2家。
商超业态关店占比最高
从数据来看,这两个月以来关店最多的还是商超,23家中有18家门店属于商超业态,占比高达78.26%。
事实上,商超在近些年一直在走下坡路。2019年3月,华润万家退出位于北京的5家大卖场门店;2021年8月,深圳本土商超人人乐宣布,半年关闭19家门店;仅2021年下半年,家乐福就关闭7家大卖场;据不完全统计,2016—2020年的4年时间里,沃尔玛中国关闭了约80家门店。
另外,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1超市业态调查快报》显示,2021年,67.1%的超市企业销售同比下降,72.2%的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68.39%的企业来客数同比下降。
经营模式调整或是主因
从部分闭店门店对外宣称的原因来看,大抵有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租约到期。据悉,传统商超的门店往往占地面积大,而且基本上采用的是租赁形式。业内人士表示,十年前签约的大卖场租金相对较低,但现在市中心、核心商圈的租金大幅飙升,已经令低毛利的大卖场无法承受。
从近年来连续关闭门店的沃尔玛来看,不少门店在合约到期后选择闭店停业。据悉,1996年,沃尔玛进入中国市场,2010—2011年开始大面积布局,按照大卖场10~20年的租期来看,目前确实已有不少门店租约到期。而且,在未来或许将有更多门店关闭。
此外,租金成本高也是沃尔玛闭店的一个因素。沃尔玛四川眉山店在宣布闭店消息时,曾表示“经营成本太高”。“房租成本占了30%,再加上人工、水电等成本,最终的利润已所剩无几,超市难以维持正常运营。”该负责人表示。
另一方面,经营调整。近两年,在疫情不断侵袭、同质化竞争加剧等影响下,有不少企业经营惨淡,与此同时,这些企业也相应的对旗下门店做出一定的调整。
近期,宣布闭店的5家盒马鲜生门店,对外宣称的原因,无一不是“经营策略调整”。
具体来看,盒马鲜生在近些年的发展中,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在阿里全面推行经营责任制后,盒马从体系内事业群转变为一家独立公司,需要自负盈亏。对此,盒马鲜生对旗下业务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今年年初盒马侯毅曾在新年内部信中表示,盒马鲜生已明确从原先的“线上发展为主,线下发展为辅”转为“多业态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并且提出目标要从现在的单店盈利提升为全面盈利。在此背景下,一些门店或许是因为长期盈利无望,被盒马归为止损名单,选择闭店停业。
其实,除盒马鲜生外,今年以来已宣布关闭3家门店的家乐福,在近年来也一直面临着亏损难题。
此前,苏宁易购在回复深圳证券交易所关注函的回复公告中显示,2021年以来,家乐福中国的主营业务受到社区团购低价扩张影响、食品CPI持续走低、消费放缓、疫情反复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表现较弱。据苏宁易购发布的业绩报告显示,2021年家乐福中国总体营业收入同比下降超过10%,预计实现的EBITDA亦同比下降。
而此次关闭的三家门店中,其中两家亦是因为“经营调整”而选择停业。
未来变革向三方面探索
总体来看,零售企业选择闭店停业大多还是因为门店亏损问题。零售专家鲍跃忠表示,从一般企业来讲,主要是因为其面临着顾客流失的问题。顾客不来,营收就上不去,自然就赚不到钱,从而处于亏损状态。
至于零售企业在未来变革上,鲍跃忠认为主要围绕三个方面来探索:一是如何解决顾客流失的问题;二是怎样去提升营收的问题;三是怎么去提升企业的获利能力的问题。
从当前来看,实体零售行业确实面临着一些难题,但并不是说这一行业将就此沉沦下去。在经营发展受阻下,不少企业也开始寻求新的商业模式或对业务进行积极调整。比如,沃尔玛加速布局电商领域和高端会员制商店;家乐福积极转型,布局会员店。(樊益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