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杨天悦 阎彤 如今,在北京大大小小的公园,咖啡馆和茶饮店成为游客的休闲新去处。专家表示,文创餐饮更应落实到市民消费水平,真正贴近市民需求。
天坛公园 天坛福饮
一道福饮让人流连忘返
中国红主色调的吧台上,咖啡机旁摆放着一幅用画框装裱起来的红色福字剪纸,显示出西式饮食文化与中式传统艺术的交融。茅台红荔萃、黑酒红丝绒卡布奇诺……创意十足的咖啡品类,让不少只打算来歇脚的游客也忍不住尝尝鲜。这就是600岁的天坛公园于2021年新开的咖啡馆——天坛福饮。
“孙女上幼儿园后,没事就来公园逛逛,和老街坊们聊天解闷。”家住附近的张阿姨有一次无意走进咖啡馆后,渐渐就成了这里的常客,“在这个环境里,看看身旁孩子们和年轻人在嬉笑打闹、移动办公,感觉自己心态也年轻了不少。”
周末傍晚,在现场看到,尽管已临近闭店时间,店内仍有不少顾客。遛完弯的两位大爷大妈边坐在椅子上歇脚,边品尝着一杯现磨咖啡;旁边几位家长,让孩子站在红色的天坛背景墙前拍照打卡;三两成群的年轻人在这里移动办公,手边的咖啡杯成为“标配”;一行三人的外国游客也端着红蓝色调的天坛主题咖啡杯,饶有兴趣地左顾右盼着。
位于安定门外黄寺大街的柳荫公园,2021年秋天新开的三忘湖咖啡馆,也成了公园里人气最高的地方之一。“上周末过来排队很久,也没坐到窗边最好的观景位置。今天正好出来谈点儿事情,又跟朋友约在了这里。”在附近上班的白领小王说,自打发现这家“宝藏”咖啡馆后,平时工作休闲有一小半时间都在这里打发了。
这家精品咖啡馆由几名创业者独立运营。除了可以在这里休闲办公就餐,咖啡馆里还藏着一间小小的画室,画布、支架和油彩一应俱全,给游人提供一个专业又静谧的创作空间。
中山公园 来今雨轩
喝茶吃点心回味无穷
中山公园内,始建于1915年的来今雨轩茶社,则为市民和游客打造了一个京味文化体验区。
2021年6月1日,经过修缮布展的来今雨轩正式对公众开放。一层的茶厅恢复了当年李大钊、鲁迅、叶圣陶等革命者和进步文化人士在此活动时的茶座陈设。二层阁楼上则开设了少年中国学会和文学研究会两个主题展区,游客可在此免费观展。
“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成立的进步社团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毛泽东等都曾多次到来今雨轩参加学会活动……”讲解员缓缓诉说着发生在这间老房子里的历史故事,把人们带回百年前的情景。
除了恢复茶社特色经营项目,鲁迅先生曾经最爱吃的冬菜包子也恢复供应。“这款包子最大的特点是‘高帮’,有26个褶,形似鸟笼,也有人管它叫‘鸟笼包’。”来今雨轩厨师长宋剑锋介绍。
“20多年前在老店吃过这冬菜包子,今天特意和老伴一起回来,找找年轻时的感觉。”市民张大姐坐在店里的木制方凳上,边说话边饶有兴致地环顾四周,“以前店里能吃饭,现在只能喝茶吃点心了,环境倒是雅致了不少。”
由于茶社一层的就餐区只布置了9张桌子,游客要是来得晚,就只能等位。据中山公园管理处负责人介绍,开业至今,茶社已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次。
颐和园 颐啡咖啡
一溜床榻引人拍照打卡
在颐和园西堤以西的一个小角落,名为“颐啡咖啡”的咖啡馆藏在昆明湖西北湖边游廊中间的屋子里。在古色古香的“水映兰香”匾额下,咖啡的香气透过门帘阵阵飘出。这间咖啡馆自2021年8月1日对外营业后,也成了社交平台上著名的“网红打卡地”。
下午4点多,已经临近闭园时间,店里还坐满了游客,几乎每桌都有饮品,有的还配有糕点小食。
月中落寒酥、琼花甘棠羹、皎月凝脂红……菜单上充满意境的饮品名称,带有一种东西方美学交融的文化味道。“金庭露就是金桂拿铁,玄鸟衔金拿铁是用燕麦奶做的,这两种咖啡卖得最好。”工作人员介绍,北京初雪那天,很多客人就手拿咖啡杯在店里各个角落拍照打卡。
店里东头的罗汉床是最抢手的位置。长长一溜床榻上的坐垫和靠背是鲜艳的明黄色的被面,搭配靛蓝色的绣花靠枕,之间摆着4张敦实的木制小几。把电视剧里常见的皇家生活的场景搬进现实,也成了进店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拍照打卡最多的场景之一。
“颐和园是著名景点和皇家园林,到这来的游客也不只是为了消费产品本身,更是来体验当地特色的建筑文化、中式园林艺术乃至美学和哲学,感受背后的历史文化积淀。”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认为,这样的环境氛围下人们更多的是追求一种体验消费,“把符合现代审美的时尚潮流消费习惯与传统中式元素进行融合的创新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也具有别样的意趣。”
从故宫的“一家独美”到各个景区纷纷隆重推出,从单一的文创商品店到咖啡店、茶饮店,文博文创正在走向一个新的竞争增长期。作为景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咖啡店,也正在被打造为具有独特文化韵味的社交场所。
赖阳建议,公园发展品质化餐饮消费,也应当避免过度商业化。“很多市属公园本身也是园林艺术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博物馆级别。”赖阳表示,在这样的场所进行商业化经营,除了满足消费需求,更要考虑对环境载体和建筑文物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