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冬残奥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北京冬奥公园标志性景观“冬奥之环”亮灯
冬奥“菜篮子”保供全面冲刺让全球运动员吃到“家乡味道”
“冰丝带”智慧场馆建设完成
冬奥城市志愿者培训启动
北京冬奥组委为82家官方接待饭店授牌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2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冰丝带”智慧场馆建设完成

 

本报讯 吴东 赵晓松 近日,“冰丝带”智慧场馆建设正式完成,先进的硬件设施与“最强大脑”——智慧集成和数字孪生平台紧密配合,让这座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场馆不仅可以为运动员、观众、裁判员、媒体等相关方提供最精细、贴心的服务,也在运行管理上更便捷,减少场馆能耗。

通过“最强大脑”——智慧集成和数字孪生平台,“冰丝带”不仅让观众享受到入场和观赛的便利,更成为一座有感觉、会呼吸、有记忆、会思考、能自我调节的智慧场馆。国家速滑馆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李久林介绍,“冰丝带”场馆内外的传感器采集、监测相关数据后,上传至“最强大脑”,再由后者通过计算判断场馆运行状态,并做出相应调整。目前,“最强大脑”已接入36个系统,近10万点实时数据,可在“云—网—雾/边—端”体系架构支持下,通过4G、5G、NBIoT、WiFi等多种通道,实时获取各个系统的运行状态、室内外的温度、湿度、PM2.5、光照度等。

作为赛场的“主角”,运动员自然也能体会到“冰丝带”的智能优势。“最强大脑”通过收集计算智能传感器实时检测的场地湿度、温度、风速,以及360度检测系统计算的观众席各区域人员数量(温度因此会有不同),就可通过调控座椅送风系统和除湿系统,让冰面始终保持最佳状态。李久林介绍,正“最强大脑”确保“最快的冰”是“最强大脑”的软件加持,加上制冰时的硬件基础,才让“冰丝带”真正打造出了“最快的冰”。

“智慧场馆建设在‘冰丝带’设计之初就作为整个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建造过程的智慧化,另外就是运行的智慧化。”李久林解释,智慧集成和数字孪生平台让“冰丝带”不仅包括一座实体化的场馆,也包括一个完全相同、孪生的数字化的场馆。通过数字孪生操作系统,工作人员可以进行公共安防、设备监控、能源优化等操作。李久林表示,“冰丝带”智慧场馆建设集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最优质的观众体验、最精细的管理于一体,着眼于长期可持续经营,最终形成科技亮点纷呈、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中国方案”。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