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月17日,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测试活动中,当第一位运动员从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大跳台跳下时,运行团队的很多工作人员在寒风中流下了热泪。
不容易。经过各方反复沟通协商,因疫情一再推迟的“相约北京”测试活动,终于在北京冬奥会之前的最后一个雪季举行了。
2月中下旬进行的是雪上项目和滑行项目的测试。从16日至26日,张家口和延庆赛区的3个竞赛场馆群共举行20项测试,邀请部分国内运动员和国内技术官员参与配合,充分检验场地设施、场馆运行和服务保障。被称为“冬奥大脑”的指挥部也首次亮相。
距离冬奥会开幕只有不到一年,本次“实战演习”非常关键,将为组委会提供发现问题、积累经验的机会。延庆赛区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迎来建成以后的首场正式赛事活动,10天内举办10个小项比赛,这10个项目也是冬奥会赛场上雪车雪橇的所有比赛项目。
测试活动虽然参赛规模压缩,但比赛场地不减、防疫要求不减、运行要求不减,要应测尽测、能测尽测,最大限度完成测试任务。
“女子单人雪橇项目是我们国内举办的首场正式的雪橇比赛,对于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来说也是一次正式的‘大考’,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测试活动能够提前发现问题,提早想出应对和解决的办法。”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竞赛主任张旭东说。
测试活动期间,坐落于北京冬奥组委首钢办公区的指挥部首次亮相。四块大屏连通各个比赛场馆,八个内设机构覆盖重点业务领域,指挥机构囊括城市运行保障,指挥部将在冬奥会赛时成为冬奥主运行中心。
北京冬奥组委场馆管理部部长姚辉介绍说,测试活动期间,指挥部主要发挥场馆运行调度、联络枢纽以及信息中枢的作用。
指挥部还专门设有竞赛日程变更委员会。据了解,16日在云顶滑雪公园举行的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和空中技巧比赛,就因风速和气温未达到比赛要求而调整了赛程。
疫情防控方面,测试活动也有相应措施,云顶场馆群测试了无接触采访,记者在混合采访区内与运动员保持2米以上的距离。
测试活动呈现出的效果,得到了菲茨杰拉德在内的多位外籍专家的认可。雪车雪橇竞赛组织专家诺蒙兹·科坦斯认为,从不同角度来看,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是他到过和服务过的最好的场馆。
在各竞赛场馆,都活跃着冬奥滑雪医疗队,确保当运动员出现伤病时,能在最短时间内到达运动员身边进行医治。拥有10年滑雪经历的医生张辉良经过选拔,进入冬奥滑雪医疗队,负责雪道救援工作。在张辉良看来,最大挑战是雪道很滑而且不平,救治过程中需要先把自己稳住。对于如何固定伤者头部等具体问题,队员们比较熟练,能够担负起救治任务。
坡面障碍技巧场地修型专家德克·舒曼表示,很开心看到经过较长时间的筹办,所有事情汇聚在一起,期待明年冬奥会的到来。
“测试活动是呈现成功赛事的基础。我认为无论在竞赛还是山地运行方面,目前测试活动都十分成功。”自由式滑雪场地设计专家戴维·切拉托说。
相关各方原则上同意,还将于10至12月举办10项测试活动。届时将进行全要素测试,邀请国际奥委会等相关组织代表、各国(地区)运动员、电视转播团队等参加。不过也要视疫情发展情况,由相关各方在活动之前3个月进行评估后最终确定。
(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