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健
食品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是基本的民生问题和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但是,食品供应链条长,从田间到餐桌涵盖环节众多;食品覆盖面广,风险点多,因而监管难度巨大。唯有以道德为基石,以法治为保障,激发多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食品安全治理,方能构筑起食品安全的坚固防线。
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韩正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指出,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最严”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增强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推动食品安全“高水平”治理。
强调“高水平”,说明食品安全治理不能停留在原来的监管理念或者监管方式,而应该切实成为国家提出的高质量发展的组成部分,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和重要基础,在后疫情时代为人民健康提供最有力的关切与保障。
高水平治理同时需要具备“靶向性”与“普适性”。要让良性市场机制发挥决定作用,充分利用好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多管齐下、内外并举,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构建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凝聚起维护食品安全的强大合力,建立起覆盖“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最严格科学监管的食品安全“天网”。
作为首善之都,北京在食品安全“高水平”治理与人民健康保障方面理应试在前头、做在前头、走在前头。在多年来一步一个脚印的管理实践中,北京已经摸索出一套高效的食品安全治理之法,但在不断探索先进的方式方法、观念理念方面,仍然还有很大的空间。
尤其在契合时代发展战略方面,北京有条件也有必要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创新与供京食品、农产品主要产地政府合作模式,在产地认证、标准化配送、检测互认等方面进行试点示范,不断提升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监管水平。特别是要结合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食品供应,加紧落实食品安全“区域协作、基地保障、全程监管”工作机制,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社会监督参与责任,切实形成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担责任、共同保障、“共建共治共享”的首善之都食品安全高水平治理网络,全面提升首都食品安全总体水平。
当前北京食品输入性风险仍占主导位置,源头监控、全程监管的压力巨大,同时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对强化监管、防控风险提出更大的考验和挑战。同时,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城市定位,要求食品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的存在,就是首都食品安全高水平治理的靶向目标。近期,由中国食品安全报社和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主办、《首都食品安全周刊》承办并将长期持续的“大国食安圆桌论坛”,汇聚产学研各界高水平治理服务大国新百年目标的权威观点——本期嘉宾的发言,直面问题,有的放矢,切中要害,鞭辟入里,是一次非常不错的尝试和开端。
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构筑起食品安全的坚固防线,探索实践食品安全高水平治理,是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的重要举措,是对“十四五”开局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的献礼与承诺。作为首善之都,北京市树立中国食安标杆,展示大国食安风采,既有天然的优势,也是应尽的责任,更是可以预见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