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大家讲坛
3上一版  下一版4
 
婴幼儿产品考验监管效能
“小饭桌”隐患应正视
有机认证不能“一认了之”
置办年货多些防疫意识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1年1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婴幼儿产品考验监管效能

 

□ 静子

“大头娃娃”事件婴儿霜产品含激素!近日,福建省漳州市卫健委官网发布《关于“欧艾抑菌霜”事件调查处置进展情况的通报》,确认涉事产品含有氯倍他索丙酸酯,企业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目前,相关嫌疑人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卫健部门依法吊销涉案企业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婴幼儿是社会的希望,婴幼儿产品质量体现企业良心。健康宝宝因使用伪劣产品导致面部肿胀、体重激增、额头长满汗毛,为人父母者怎能不痛心?面对质疑,涉事厂商仍然不认账,公开宣称“家长利用网络炒作”,进一步辜负了社会信任,伤害了消费者感情。对这种一错再错的商家,必须让它付出沉重代价,此次通报就释放出了鲜明信号。

从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到欧艾抑菌霜造成的“大头娃娃”事件,再到目前消费者对“戒之馆婴亲霜”的投诉,人们在为孩子们健康成长担心的同时,不免也发出疑问:现在的一些企业怎么了?如何能保证娃娃们的安全?

“一切向钱看”正成为个别不良商家的至上信条。“大头娃娃”事件中的企业,之所以铤而走险,正是看中了婴幼儿市场背后的可观利润。据南方周末报道,涉事产品市场价约80元,而一些违规产品成本仅在2~3元左右。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法企业为分一杯羹,开始了从生产到销售环节的一系列操作:从申请监管相对宽松的“消”字号产品,到违规添加激素增强护肤品效果,再到利用“天然中草药”等话术进行虚假宣传,以高回扣吸引经销商等层层包装下的伪劣产品,得以在市场快速流通。

监管部门是市场的守护者,理应层层把关,但现行的制度漏洞却一再阻碍了监管效能的发挥。一方面,“消”字号产品管理尺度较松,地方部门负责审批、检测指标少、检测成本低是这类产品的显著特征,“消”字号成为注册香饽饽;另一方面,自行送检的规定为不法厂商提供了可乘之机,在此案中,涉事企业曾委托宁波海关技术中心进行样品检测,再自行将结果上报当地卫健委,这一备案环节安排很容易沦为监管真空,从而为产品质量安全埋下隐患。

婴幼儿产品关乎社会诚信与市场运行,考验有关部门的监管效能。从源头入手,监管部门不妨提高“消”字号产品的准入门槛,丰富完善检测项目,重点加强对各类激素的检测。针对消费者反映强烈的婴幼儿产品种类,应加大抽查的频率与范围。要更加重视事后惩戒,以严厉的惩罚措施震慑有关生产厂家。消费者也要增强维权意识,发现问题产品后积极举报,勇敢拿起法律武器捍卫婴幼儿的合法权益,多方共护“社会的希望”。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