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大家讲坛
3上一版  下一版4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总结会召开
西北农科大肉牛基础研究获得多项创新性成果
无机砷毒性机制及其缓解策略提升稻米安全品质
专家共议猕猴桃重大病害绿色防控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1年1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总结会召开

 

日前,由湖南农业大学周清明教授主持的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长江中下游南部双季稻周年水肥高效协同与灾害绿色防控节本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项目总结会在学校举行,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有关专家,以及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项目执行期间,学校组织16家科研单位126名科技人员在湖南省16个县(市)开展了70多个大田试验及多项室内研发工作,在湘中东丘岗盆地区、湘北环湖平丘区、湘南丘岗山区分别建设了50亩超高产攻关田,实现了亩产1250公斤的攻关目标;同时,依托稻谷生产经营信息化服务云平台,建立了位于长沙县、益阳赫山区、安仁县3个科技创新基地、9个百亩核心试验基地,和万亩核心试验区,实现了双季稻机插秧率提高10%以上,百亩连片亩产1150公斤的产量目标,节本增效287.5元/亩/季,按湖南省双季稻平均面积2200万亩计算,累计节本增效63.25亿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个以上,培训农技人600人次以上,农民23000人次以上,促进稻谷生产经营类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持续发展;此外,项目研究成果实现了氮肥利用效率提高13.67%,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6.31%,病虫草害与气象灾害损失降低5%以上,生态效益显著。

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组的执行情况,一致认为该项目立足于规模化、轻简化、绿色、高效、优质的生产理念,形成了以杂交稻单本密植大苗机插栽培技术为代表的双季稻绿色丰产高效系列关键技术,构建了1个共性模式(双季稻规模轻简化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模式)和3个区域模式(湘中东丘岗盆地区双季稻超高产绿色生产模式、湘北环湖平丘区双季稻全程机械化安全生产模式、湘南丘岗山区双季稻耐逆稳产技术模式),全面完成了各项指标任务。

周清明教授表示,将继续加强项目成果的凝练和提升,突出技术成果的产业贡献度,助力长江中下游南部双季稻区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