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的研究者发现,如果心脏病发作幸存者的腰部脂肪过多,那么他们心脏病再次发作的风险会上升。
发表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成果认为,腹部肥胖不仅增加了首次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风险,而且增加了反复发作的风险。因此,保持健康的腰围对于防止未来心脏病发作和中风起到了重要作用。
先前的研究表明,腹部肥胖是首次心脏病发作的重要风险因素。然而,到目前为止,腹部肥胖与随后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尚不清楚。
这项研究是迄今为止针对这一主题进行的规模最大、确定性最强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选取了首次心脏病发作后的22882名患者,考察了腹部肥胖(用腰围这一指标来衡量)与反复发生心血管疾病事件的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专门考察了由动脉堵塞引起的事件,如致命和非致命的心脏病发作和中风。大多数患者(78%的男性和90%的女性)有腹部肥胖(男性腰围94厘米或以上,女性为80厘米或以上)。
在3.8年的中位随访时间内,1232名男性(7.3%)和469名女性(7.9%)经历了反复发作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事件。
分析结果显示,腹部肥胖增加与致命和非致命性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独立相关,而与其他风险因素(如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和体重指数)和二级预防治疗无关。就复发事件来说,腰围是比整体肥胖更重要的一个指标。
腰围与复发事件之间的关系在男性中更强,呈线性关系。在女性中,这种关系是U形的,这意味着腰围处于中等范围(而不是腰围最小)的女性复发事件的风险最低。需要强调的是,这项研究中所指的女性腰围的中等范围高于传统上公认的腹部肥胖(80厘米)的临界值。
减肥方案:
三原则、一平衡“三不吃”“一选择” “很多人问我减肥有什么秘籍,其实减肥没有什么捷径,不过有三条原则供大家参考。”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学营养减重门诊主任医师陈伟介绍,首先要有个体化的医学减重方案,然后就是生活行为的改变,因为绝大多数的肥胖是跟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的,那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要慢慢改掉。最后就是要有大量循证证据来佐证的一些有效方法,比如高蛋白减重、轻断食减重(一周五天正常吃饭、不连续的两天进行适度断食的5+2轻断食)、限能量平衡膳食的方式,还可以打“组合拳”,减重效果更好。
具体来说,在保持平衡膳食的基础上,在选择食物的时候也应该有一些讲究。
“有三类食物是最好少吃或者不吃的,做到了这些,减重也就成功了一半。”陈伟主任说,第一个是降盐,因为盐吃多了一方面会引起水肿的发生,另一方面则是吃盐多会促进食欲,吃得就会多,肥胖也就是必然的了;“降糖”,凡和添加糖有关系的食材,就像甜饮料、点心、饼干、糯米类的食物要少吃;“降油”,不仅建议大家在烹饪时少倒油、少放沙拉酱等脂肪含量高的酱料,还得少吃肥肉、荤油、肉汤等食物,还有高脂的坚果也少吃一点。
另外,陈伟主任还提醒,在选择食物的时候,如果同样是主食,逐步用“低GI”的主食代替同样量的食物,一天碳水化合物的来源要有一半是来自“低GI”的食物,对减肥也是非常有利的,像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把“低GI”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看待。当然,光管住嘴也不够,还要“迈开腿”,适量的体育锻炼也是不能少的,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减肥的重要要素。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