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4版
与此同时,今年粮食生产要实现稳定发展还面临诸多压力。一是稳定粮食面积的压力加大。今年小麦面积基本稳定,财政加大对双季稻主产区的支持力度,预计有望遏制早稻面积连年下滑的势头。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春播粮食种植意向面积稳定,截至4月14日,全国已播粮食占意向面积的19.1%,进度同比快1个百分点。但春播粮食面积占全年粮食面积的50%以上,要将意向种植面积落实到田间地头,扭转粮食面积下滑的势头,仍需抢抓农时,加大落实力度。二是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今年农业气象年景总体偏差,区域性干旱和洪涝将重于常年;小麦条锈病是近10年来最严重的一年,草地贪夜蛾很有可能大面积暴发,已在周边国家出现的非洲沙漠蝗对我国粮食生产可能带来的危害不可小觑,防灾减灾的任务艰巨。三是政策效应逐渐减弱。因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调减,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加之物质投入和劳动力成本上升,2018年三大主粮亩均亏损85.6元,已经连续3年为“负”。虽然今年早籼稻、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每斤涨了1分钱,但对调动农民种植双季稻的积极性作用不大,同时还将首次实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限量收购,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应对策略和措施建议
当前,全球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我们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增强底线思维,做最坏的打算,采取超常举措,有效应对粮食稳产保供的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一是积极稳妥应对国际粮食贸易风险。要加强疫情对国际粮食生产、贸易影响的分析研判,准确把握国际粮食贸易动态和走势,与时俱进采取针对性措施。当前看,我们应站在负责任大国的高度,加强与FAO等国际组织和各国的合作,不出台限制粮食出口的政策,适当增加援助性出口,切实维护缺粮国家的粮食安全。同时加快执行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定中的农产品进口条款。
二是未雨绸缪制定大豆进口应急预案。针对大豆进口可能出现的困难程度和到港的不同情况,由相关部门抓紧制定预案,并建立信息共享、政策协调机制,切实做到早下订单、早装船、早到港,适当增加进口大豆储备,确保供应链各环节畅通,尽最大努力保障大豆供应。
三是千方百计抓好今年粮食生产。坚决贯彻落实“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要求和“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压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切实把“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的要求落到实处,确保今年粮食再获丰收。要抓住当前春耕生产的关键时期,尽快出台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的政策,坚决防止耕地撂荒,确保春播粮食面积稳定。要加强小麦田间中后期管理,抓好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害防治,确保夏粮丰收到手。要重视早稻的风向标作用,鼓励支持“单改双”,在扭转早稻面积持续下滑局面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早稻恢复性增产。
四是多措并举保障市场稳定运行。近年城乡居民家中储粮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居民已由十多年前的家家储粮变成了随吃随买,主产区的不少农民也是先卖掉再买粮吃。疫情尚未结束,受国际粮价传导和自媒体放大效应的影响,极易引起恐慌性购买。要加强宣传,强化权威信息发布,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消除民众恐慌心理,防止抢购、囤积粮食现象的发生。要加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粮食储备,适时加大储备粮抛售力度。要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哄抬粮价行为,谨防游资炒作粮价,避免市场粮价出现大的波动。要鼓励支持地方建立健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适当扩大发放消费券的范围,加大补贴力度,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大的影响。
(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