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美食旅游
3上一版
 
疫情期间分餐制可以更好保障用餐安全
盘点北京那些“有故事”的书店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0年3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疫情期间分餐制可以更好保障用餐安全

 

□ 王云

面对疫情应高度重视、积极防控,在合理饮食的基础上,疾控单位推出“餐分着吃”,这也就是餐饮业所说的分餐制。与分餐制对应的是会食。会食文化亦是我国博大精深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我国烹饪的发达与繁荣,还要得益于传统的会食文化。面对疫情防控,会食传统再次受到挑战。

其实,在我国恢宏的饮食文化中,会食的传统历史并不长,约一千多年历史,倒是分餐饮食方式历史更加悠久。

《后汉书·逸民传》有故事:东汉隐士梁鸿,受业于太学,后入上林苑牧猪。后还乡娶妻孟光,隐居霸陵山中。后夫妻二人转徒吴郡(今江苏)为人帮工。每当梁鸿回来,孟光都会给其准备好吃的,并将食案举至额前,捧到丈夫面前,以示敬重,孟光的举案齐眉,成了夫妻相敬如宾的千古佳话。由此可见,小食案不大,一般只限一人使用,弱女子也能举起来。

在陕西、山东、河南、山西、甘肃等地博物馆,特别是甘肃敦煌莫高窟,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壁画可以佐证历史上古代分餐制进食方式悠久,从留存下的文物遗存中可以看到,人们多为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摆放轻巧的食具,而重大器具则放在席子外的地上。分餐制的历史甚至可上溯到史前时期,周秦汉晋时期,分餐制与应用小食案有很大关系。而会食制的出现应该是唐代,是随着高桌大椅等家具的使用而改变的,这是我国古代由分食制向会食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即使是使用高桌大椅的古代会食制,也不完全是现代的这个样子。如著名的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就描绘了古代会食。图中韩熙载和其他几个贵族子弟,分坐床上和靠背大椅上,他们面前摆着几张小桌子,每张桌子上放有完全相同的食物,即八个盘子所放同样水果和佳肴。碗里所放着包括餐匙和筷子等进食具,互不混杂。这还是古老的分餐制,这也说明在当时分餐制的传统制约力还很强的,在会食出现后仍有一定影响力。在唐末五代后,表面上场面热烈的会食方式已成为潮流,但也只是会食氛围中的分餐制。大家虽然围坐在一起,但食物还是一人一份。这不就和我们今天的分餐制一样吗?看来我们只需模拟一套仿唐的进食方式即可,不必要从西方去学习,分餐制不是西方的专利,其实它已长久地存在于我们古老辉煌的饮食文化中。

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会食制在客观上确实促进了我国烹调事业的大发展和进步,例如一道菜完整上桌,色香味形俱佳,如果被分割上桌,被肢解的七零八碎,是不能被让大家特别是烹饪工作者所能接受的。

分餐制与会食二者都是历史的产物,现代分餐制从历史传承和成本角度说,的确存在困境与难度,但是现在,对于防疫确有着非常明确的意义。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传统的葱烧海参、佛跳墙等珍贵食材的菜品已经实现了“位上”,那么宫保鸡丁、鱼香肉丝、麻婆豆腐等这些传统老菜可不可以实现分餐呢?绝对可以。烹饪工作者完全可以将菜品标准化和量化,以达到菜品的质量要求。至于传统的红烧鱼、干烧鱼、三套鸭等可以用传统方法制作,服务人员将作品向客人展示后,拆分再上。分餐制于家庭,同样有着进步意义。不仅可以控制饭菜制作的投放量和每个人的摄入量,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突出卫生用餐,不交叉感染,保证家人健康。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