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李克强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这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修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四个最严”要求,围绕夯实主体责任、强化全过程监管、提高违法成本等重点内容,在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补短板、强弱项,以良法善治,为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修订后的《条例》共10章86条。修订的重点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细化食品安全法的原则规定;二是强化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三是实化针对具体问题的监管举措;四是优化风险管理制度机制;五是固化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充分落实严格监管执法,严守安全底线,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履行主体责任,促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让人民群众买得安心、吃得放心。
12月份,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安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将联合行动中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采取的有效措施、形成的有益经验转化为强化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推动学校及幼儿园、供餐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力求从根本上解决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指导意见》注重强化人员培训、提高其食品安全素养,注重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要求供餐单位“每周开展食品安全自查,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和隐患。此外,《指导意见》有两个最大的亮点:一是具备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食堂原则上采用自营方式供餐,不再签订新的承包或者委托经营合同;二是非寄宿制中小学、幼儿园原则上不得在校内设置食品小卖部、超市,已经设置的,要逐步退出。这一举措的执行,将进一步延伸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维度,防患于未然,真正为祖国下一代营造更安全的成长环境。
回望2019,我们望向时间,创变鞭策着我们对自身的剖析。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要做使命的践行者,我们要做食品安全的冲锋号。
这一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遵照中宣部工作安排,我们于4月份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专栏,安排总社及派出机构共计19名记者进行一线蹲点采访。本报记者走进太行山,走进西沟村,聆听了全国劳模、全国唯一第一届至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申纪兰讲述西沟村70年的沧桑巨变;记者走进 “中国革命的圣地” 延安,讲述“满山树木支部红,大棚瓜果常年绿”的关山镇二八甲村的精彩时代新篇章……近两个月的采访,本报记者共撰写15篇深度性稿件,并荣获“第31届中国经济新闻大赛深度报道类二等奖”。同时,我们10月1日设计策划出版 “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连版特刊,刊登81位监管部门、专家、协会、企业代表的 “70年寄语”,以铜版纸印刷出版,为共和国生日献上诚挚大礼。
这一年,我们发起并推动“食育”的萌芽与成长。自3月份两会期间,我们独家策划、原创报道“食育”专题,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副校长张凤宝,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等国内顶级食品安全专家建言。5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央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要求在中小学开展食品安全与营养教育,并提倡有条件的主流媒体开办食品安全栏目,持续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和食品安全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等宣传活动,本报在第一时间积极响应、联合教育部等多个单位共同主办首届校园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食育研讨会,并启动《食育周刊》创刊。截至目前,这份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和本报联合主办的《食育周刊》共计出版报纸24期95个版面。
这一年,本报主办的2019年全国食品安全新闻工作会议于9月1-3日在河北省遵化市举行,本次会议旨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方面的思想精神,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食品安全工作方面的重要指示。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和工作取向,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穿透力和公信力,助力更快更好地构建食品安全体系,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引导与传播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理念,用食品安全助力大健康建设,用健康保小康,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这一年,以“牢记初心使命 深化改革创新 共治食品安全 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六届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工作交流会9月18日至19日于江苏泗洪县举行。在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支持下,本报社与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共同主办会议,来自全国100多个地市的市场监管单位相关负责人汇聚一堂,对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工作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我们还请到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同时还举办了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智库讲坛、地方食品安全监管论坛,以及江苏泗洪产业推介会,以广角多样的形式深入落实地方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工作。
这一年,第十七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于11月13-15日在眉山如约开幕,第十一届中国泡菜食品国际博览会同期进行。本届年会得到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海关总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会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表示,食品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重大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而食品安全更是关系民生福祉,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大家当共同努力,着力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状况,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本届年会的召开,也为持续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推动食品安全形势持续改善、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让中国泡菜香飘世界、打响“健康美味、香飘世界”的东坡味道尽了一份力。
这一年,我们迎来《首都食品安全周刊》创刊十周年。十载食安守护,十载风雨兼程,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十年前,我们与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合作,于2009年12月18日创建《首都食品安全周刊》,承担起报道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交流监管经验,探索监管路径,传播科普知识,开展科普活动等重要任务,在北京市保障食品安全供应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效影响了公众参与食品安全共治共享的行为。目前,《周刊》已成为北京唯一一个食品知识传播、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领域高质量发展服务的专业媒体和重要媒介。
这一年,我们在时刻以责任践行使命,充分报道与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同时,更加注重“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不断优化六个“唯一”:一报一网一会一刊一员一育。一报,即经历26年的发展历程、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为宗旨的《中国食品安全报》;一网,即食品安全领域唯一取得国家网信办颁发的“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的“中国食品安全网”;一会,即由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于2002年倡议发起,由国家多个部委办局联合举办的全国食品行业交流工作经验的中国食品安全年会;一刊,即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与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联合主办的《首都食品安全周刊》;一员,即由本报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办建立、基本覆盖全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信息员;一育,即本报和教育部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司、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联合主办《食育周刊》。同时,我们也格外重视加强媒体自身建设,强化采编队伍学习培训,并于第十七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期间上线“食安天下APP”,在这个讲究迭代的时空之下,不但与新媒体手段并驾齐驱,亦要及时发布权威之声,及时关注大众之需,及时沟通各界之态,做负得起责任的食品安全第一媒!
期待2020,我们望向时间,时间也望向我们,热切而坚定。一步一个脚印播种下的2019历历在目,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盼望新年,盼望日新月异的2020,盼望春华秋实,盼望筑梦更近!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提出了2020年近期目标和2035年中长期目标,旨在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到2020年,基于风险分析和供应链管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建立,食品安全整体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本相适应。到2035年,基本实现食品安全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此过程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日新月异,食品领域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将层出不穷,发展的同时也将会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意见》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着重从食品安全标准、产地环境污染治理、生产经营者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质量安全管理水平、食品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全过程监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2035年的原则性目标,用变化的眼光前瞻变化的应对。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其实归根结底,时间与我们的对望就是变化,就是日夜不息的历史,而历史的最大逻辑就是人的逻辑,推动历史前行的最大力量就是符合人民利益。符合人民利益的第一步,便是“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便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便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就是全体的我们,我们对美好的向往关乎国家的方向。
我们食品安全人,是人民的眼睛,是政府的耳朵,是行业的触角,是社会的喉舌,是变革的镜子,是关切的阵地……我们在第一线感知着时代。对于时代的进步,尤其是对于食品行业在所处这个时代的进步,我们欣然落笔,化为墨痕。虽然往昔不曾尽如人意,虽然前路仍然不免多艰,但我们愿意朝着时代的美好之境前行,我们努力地为希望鼓与呼,我们努力地为食品安全行业的每一分子鼓与呼!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满怀信心和期待,一同迎接2020年的到来。仰高山叹辽阔天地,望长河致壮美征程。《中国食品安全报》将阔步向前,做好国家政策方针的宣传工作、食品工业发展的服务工作、食品安全监管的配合工作、社会舆论的引导工作,尽己所能,捍卫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最后,值此新年之际,《中国食品安全报》向呵护我们的读者、关心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朋友、为食品安全事业贡献力量的同仁们,送上最诚挚的祝福。愿——我们望向希望,希望也望向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