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食品科技
3上一版  下一版4
 
“人造肉”能替代传统肉类吗?
中国蛤蜊可以人工繁育养殖了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9年4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3 减排方式的新探索
“人造肉”能替代传统肉类吗?

 

当今人类仍然离不开传统的动物肉,因为无论是从肉类的营养还是味道来看,“人造肉”目前都不能取代畜牧养殖动物的肉。但毋庸置疑的是,“人造肉”是应对和解决粮食安全的新方式之一。

联合粮农组织(FAO)的统计表明,2016年世界猪肉产量为10820万吨,其中,中国、欧盟(27国)、美国的猪肉产量占世界的79.95%。与此同时,全球牛肉产量为5874万吨,美国牛肉产量在全球牛肉总产量中占比最多,为19%。

根据FAO的计算结果,牛肉生产在各方面的消耗都是第一位。比如,生产1千克牛肉需要10千克谷物;生产1千克猪肉需要4~5.5千克谷物;生产1千克的鸡、鸭肉,需要2.1~3千克的谷物。而牛肉生产占地是猪肉、鸡肉生产占地的29倍,其耗水量要多11倍。总体衡量,生产同等数量的牛肉,要比生产猪肉多排放11~15倍的温室气体。按照FAO比较严谨的数据,生产1千克牛肉相当于排放36.4千克二氧化碳,生产1千克猪肉至少排放3.3千克二氧化碳。

根据这些情况,FAO提出了畜牧业减排行动。因为,养殖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当中,有45%是生产饲料时排放,另有39%是动物排出的气体。可以理解,如果能生产“人造肉”来代替部分畜牧养殖的肉类,就可以大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至少“人造肉”的生产不会使用饲料,用地和用水也会随之减少。

一些机构和企业对“人造肉”的环保前景深以为然。2008年,世界知名动物权益保护组织动物伦理联合会(PETA)出资100万美元,计划奖励第一个“成功”把人造鸡肉投入市场的公司。同年,荷兰政府也出资400万美元资助“人造肉”实验。但是,或许是因技术难点问题,这些投资目前还没有看到更为显著的结果。

4 能否更健康更价廉?

“人造肉”何时被大众接受,走入寻常百姓家,科学家也没有定论,但它的益处显而易见。目前能预计的一点是,“人造肉”比传统肉类更绿色更安全,从根本上防止了很多人畜共患病和动物疫病的传播,如疯牛病、口蹄疫、非洲猪瘟等。

当然,在培育“人造肉”时,由于是在器皿中培养细胞,也容易受各种微生物的影响,如被酵母菌和霉菌污染等。因而不排除用抗生素或其他药物,以及添加剂的可能性。对此,也需要有解决的方法。

另一点能预计的是,在生产“人造肉”时可以按人类所需,生产出更营养更有利于健康的肉类。例如,可以生产出含健康的ω-3脂肪酸的肉类,以代替易导致高胆固醇的ω-6脂肪酸的肉类。理论上的操作方法是,采用鱼类的干细胞来生产ω-3脂肪酸,再将这种物质和实验室里培养出的牛肉、猪肉相结合,以生产出既有肥肉味道,又不会造成高血脂和冠状动脉硬化的牛肉、猪肉。不过,这样的方法需要试验才会有最终答案。

此外,“人造肉”的性价比、成本能否优于传统肉类,技术上是否成熟到能进行批量生产,以及其可能保护环境的优势是否能得以体现,这些疑问都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予以证实。

很多研究机构都在研发和生产“人造肉”,相关技术都高度保密。可以肯定的是,“人造肉”要成为人类现实中的一种常态食品,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索,我们可以静观其变。

(北京日报)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