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食品科技
3上一版  下一版4
 
转基因“虾红大米”在中国研制成功
咖啡渣可防治作物青枯病
中国科学家成功破译凡纳滨对虾基因组
利用纳米氧化铁找到 攻克沙门氏菌“新利器”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9年2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利用纳米氧化铁找到 攻克沙门氏菌“新利器”
扬州大学和农科院家禽研究所
 

记者近日从扬大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了解到,扬州大学医学院高利增教授课题组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施寿荣副研究员课题组合作进行科技攻关,成功发现利用纳米氧化铁能够有效起到抑制鸡组织上和细胞内沙门氏菌的作用,从而找到了攻克沙门氏菌“新利器”。

沙门氏菌是一种全球性的重要的食源性人畜共患病致病菌。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不同形式的总称。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便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我国内陆地区也以沙门氏菌为首位。但目前能够消除细胞内沙门氏菌的有效方法仍然非常有限。

“沙门氏菌作为一种兼性胞内菌,它能够侵入宿主细胞内存活,逃逸宿主免疫系统和大部分抗生素的杀菌作用,引起抗生素耐药。我们联合科研团队以沙门氏菌感染的主要来源,鸡为试验动物,从体外抑菌、细胞实验、体内实验三个层次发现了纳米氧化铁对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这将为清除隐藏在宿主细胞内逃避宿主免疫系统和抗菌药物治疗的顽固性细菌感染,提供一种新的防治策略。”高利增教授介绍说。

据介绍,这项研究揭示了纳米氧化铁抑制胞内沙门氏菌的作用机制:沙门氏菌感染引起自噬,同时纳米氧化铁能够进入自噬泡内并借用自噬泡内的酸性环境,发挥类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胞内活性氧水平,与溶酶体共同作用清除胞内沙门氏菌,从而起到了抑制沙门氏菌增殖的作用。

目前,这一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生物医学权威学术期刊《Theranostics》上。(报摘)

 
3上一篇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