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行业纵横
3上一版  下一版4
 
巨头创新求变 方便面市场回暖
雀巢A2 β-酪蛋白妈妈奶粉登陆中国
美团点评第三季营收191亿元
进口啤酒市场 洗牌情况渐显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8年11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巨头创新求变 方便面市场回暖

 

2013年之后,中国方便面市场整体下滑,到2016年下半年开始回暖,2017年终于触底反弹,市场销量猛增至389亿份。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方便面行业回暖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创新。

方便面行业回暖动力来源于创新

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2017年,高价面销售份额占比由8.0%升至13.8%,销售量从4.7亿件升至8.7亿件,销售额、量增长加速,年增幅在20%~30%。低价面虽然占比在减少,但是销量开始趋于好转。业内人士分析,消费者对差异化、个性化、高端化产品富有热情。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魏益民在2018年方便食品创新产品发布会上表示,方便面产业整体提升明显,从口感、风味、质地、工艺、包装形式等方面都体现了明显的创新,行业创新越来越多元化,方便面行业的发展也在努力的开辟新的生存空间。

他还指出,2018年,方便面具有紧追面馆风味,摆脱工业化味道;有地域特色经典风味;强调营养健康;形式多样,对接休闲食品;产品品类多样,满足多元化需求五大创新点。

魏益民认为,“方便面的未来是天然、营养、健康、方便,还有可能针对消费者的需求有更多的精致化的产品设计,这是对每个企业提出的新命题,也是方便面行业转型升级继续面临的新挑战。”

五大巨头创新各具特色

让消费者吃到“不一样”的方便面

方便面行业经历了萌芽、爆发、快速扩张、恶性竞争、淘汰整合的阶段之后,创新已成为行业的整体常态,康师傅、统一、今麦郎、日清、白象方便面行业五巨头在创新方面各显神通,不断推出天然、营养、健康、方便以及针对消费者需求的精致化设计的产品,逐渐赢得消费者的认同。

针对目前消费升级,康师傅认为大众的普遍需求就是营养、健康、天然、美味。对消费者讲究而不将就的态度,康师傅将更多资源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产品研发,做到了不仅仅是研究,更多的是考究,让大众吃得放心、安心、开心,乐享健康美好生活。

统一企业的创新则考虑到市场新时期情况下对于消费生态的需求,更注重的是安全以及高品质、人性关怀、创新、品味享受,到最后是情感共鸣。统一2018年3月推出生活面的概念,让面更有生活,让面更融入生活。对日常生活绝对“不将就”,绝对是精益求精;对方便面的品质,包括面身、配料追求高品质,跟消费者互动连接,将方便面融入生活情景当中,跟消费者互动有情感上的交融。

今麦郎一直致力于非油炸产品的开发。方便面非油炸产品的复水是一个难题,对水温的要求比较高,复水之后吸汤性差,消费者的体验比较差,口感偏硬脆。今麦郎经过十年非油炸产品的技术攻关,48个产品开发迭代升级,获得31项重大技术突破,最终开发出了“老范家—面馆面”。创新性采用特殊蒸煮工艺,口感软弹,如面馆现做,突破了非油炸面饼3分钟复水与离散技术,解决了行业内多年未解决的难题,实现了方便面的品质升级换代,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日本顶级拉面大师善本刚志评价这款产品最大的特点是在面的本身,面体既保留了柔滑的口感,又不失韧性和弹力,面和汤融合非常完美。也就是说,面馆面的口感会像家里边煮面条的软弹的口感。

目前,市场上的产品在4.8~6元这个价格区间竞争非常激烈,日清结合自己的发展,认为在非油炸这个领域是非常有将来性和成长性的,日清方便面应向高档化方向发展。随着日本拉面在中国逐渐普及,日本的饮食文化在微博、微信等通过现代的传播工具拥有了很多的粉丝,也定期有日本拉面的介绍。近年来,以一風堂为代表的日式拉麺専門店(特别是猪骨拉面)在中国的主要沿海城市的门店数量逐步增加。

美好食物成就美好家庭,白象提出家庭面的概念。白象食品创新的出发点就是让家庭主妇幸福起来,减少她们的劳动量,让她们有更多的时间提升自己,陪伴家人,让家庭可以幸福。所以,白象的家庭面有几个特征。第一,5分钟的概念。用5分钟的时间能做一顿全家喜欢的美食,让家庭主妇有更多时间做其他的。第二,健康的概念。要低盐、低脂。第三,家庭味的概念。要有家庭的这种味道,还有这种形状和氛围。白象产品“白象酱拌面”,所采用的面体与传统方便面不同,甄选高等级强筋小麦粉独家传承山西赵氏和面工艺,三层面体中厚边薄,在保持面体劲道有弹劲的同时更容易入味。在酱料上,白象酱拌面甄选地道食材炒制酱料,还原食材本原香、层次分明、味感丰富。(中经网)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