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食尚北京
3上一版  下一版4
 
炸灌肠
大阪烧
一个人也要吃好 旋转小火锅怎样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8年9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炸灌肠

 

老北京街头常有挑担小贩经营此食品。有记载:“粉灌猪肠要炸焦,铲铛筷碟一肩挑,特殊风味儿童买,穿过斜阳巷几条。”在北京的传统风味小吃中,要讲风味,这外焦里嫩的灌肠味道有点个性,这是因为灌肠讲究用猪大肠中炼出的油炸制,因此正宗的炸灌肠闻起来总有一股猪大肠的特殊味道,很多人在第一此尝试的时候会有反应。

具体来看,炸灌肠的时候须先将成型的灌肠切片,在饼铛中炸至两面冒泡变脆,即取出浇上拌好的盐水蒜汁趁热乎吃,口感不错。

面茶

很多老北京人喝面茶,讲究不用勺不用筷,而是要一手拿碗,先把嘴巴拢起,贴着碗边,转着圈喝。面茶很烫,其实用”吸溜”这词儿形容更加恰当。碗里的面茶是和麻酱一起流到碗边再入口中,每一口都是既有麻酱又是面茶,要的就是这种混搭的感觉。

而面食面茶其实并不是茶汤,制作的过程也很简单。不过是黍子面或小米面煮成的糊状物,表面淋上芝麻酱,芝麻酱要提起来拉成丝状转着圈地浇在面茶上。

爆肚

爆肚是把鲜牛肚(指牛百叶和肚领)或鲜羊肚洗净整理后,切成条块状,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酱、醋、辣椒油、酱豆腐汤、香菜末、葱花等拌制的调料吃,质地鲜嫩,口味香脆。老北京有“要吃秋,有爆肚”说法,老人都很讲究在立秋吃爆肚。

具体来看,爆肚是把鲜牛肚(指牛百叶和肚领)或鲜羊肚洗净整理后,切成条块状,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酱、醋、辣椒油、酱豆腐汤、香菜末、葱花等拌制的调料吃,质地鲜嫩,口味香脆。

卤煮火烧

这绝对是一道美味的小吃,也是很有北京特色,但虽然味道很独特,为了身体着想,还是尽量少吃为好,尝尝鲜就可以了。早年间,很多北京的老百姓是因为太穷吃不起猪肉,而经过民间烹饪高手的传播加工成为了卤煮火烧。地道的北京人估计没几个不好吃卤煮火烧的。

实际上,卤煮火烧是将火烧和炖好的猪肠和猪肺放在一起煮,辅之以炸豆腐片、卤汁,加蒜汁、酱豆腐汁、香菜等辅料,使火烧透而不黏,肉烂而不糟,颇受人们的喜爱。但是对于不爱吃内脏的人,这是一道人生难关。

炒肝儿

炒肝是北京地区传统名吃。具有汤汁油亮酱红,肝香肠肥,味浓不腻,稀而不澥的特色。而这道小吃对于那些不爱吃内脏的人来说,同样也是一道难关。

炒肝儿其实也不是什么大餐,也很有历史感。他是由宋代民间食品“熬肝”和“炒肺”发展而来的北京小吃,以猪的肝脏,大肠等为主料,以蒜等为辅料,以淀粉勾芡做成的北京小吃。最初吃炒肝时讲究沿碗周围抿并要求搭配着包子一块食用。这套经典组合,被称为“美味早点”。

麻豆腐

如果说这个色香味俱全的,麻豆腐是真的挑战这个名词的北京小吃,因为它看上去是在太丑了,难以下嘴。

实际上,这道菜光看长相就难以下咽,如同水泥一样,但是口感香醇味厚,酸咸适口,别有风味。此物出自旧京的粉房。粉房原来是出产粉皮淀粉的地方,把豆子放在石磨上一碾,随碾随加水,同时这豆子就分成了三种东西。顶细的成了豆浆,是正品,用来做淀粉;顶稀的成了汁儿,即是豆汁;中间一层稠糊凝滞的暗绿色粉浆,装入布袋加热一煮,滤去水分,就是麻豆腐。

芥末墩儿

芥末这种调料如果搭配日料还是很到位的,但芥末墩儿这道菜确实历史的产物。主要是这道菜太有特点了,将大白菜去老帮,整棵横放,切成3厘米长的圆墩状,用沸水烫一下,码入坛中,一层白菜墩,一层芥末面和白糖,最后淋上一层米醋,捂严,一天即成。味道酸甜辣而爽口。

芥末墩儿一听名字,就带着京味儿,是老北京年夜饭里必须有的,满族人尤其喜欢吃这道菜。它属于凉菜,而且是凉菜里的首席,盛行在冬季和初春时吃。食用的时候,要用干净筷子把芥茉墩逐个地夹出来,放在小碟内,再倒些原汤,味道酸、甜、脆、辣、香五味俱全,喝一口原汤透心的凉,芥茉钻鼻的香辣味儿,顿时令人痛快许多。

姜丝排叉儿

姜丝排叉儿,又叫姜汁排叉儿、姜酥排叉、蜜排叉。它不但是北京传统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个品种。茶菜是满族、回族礼仪性食品。满族人在设席宴客时,习惯用茶及茶食为先,然后才是冷荤、热菜、甜食、汤等,一定按顺序上。回族人不饮酒,但为了礼节,多以茶代酒,因而茶菜是必不可少的。“南来顺”的姜丝排叉1997年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和“中华名小吃”。

焦圈儿和豆汁儿

这个组合老北京九大怪味美食之首,一般人基本上是很难接受那种馊味儿的,但这正是这道美食最有魅力的地方。

豆汁是北京独有的吃食儿,是水磨绿豆制作粉丝或团粉时,把淀粉取出后,剩下来淡绿泛青色的汤水,经过发酵后熬制成的。据说早在乾隆年间,豆汁已经传入皇家了。“老北京有句话不喝豆汁儿,算不上地道的北京人”。因为豆汁的气味及味道独特,若非长期接触,很难习惯。

喝豆汁儿是有讲究的,首先得烫,偶尔咕嘟着几个泡的热度最好,再者必须得配上切得极细的芥菜疙瘩丝儿、淋上辣油,同时还得搭上两个“焦圈儿”,吃起来主味酸、回味甜、芥菜咸、红油辣,五味中占了四味,再加上焦圈儿的脆和香,绝配。(千龙网)

 
3上一篇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