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食苑杂谈
3上一版
 
苦苦菜 花儿黄
福州光饼
毛豆腐
石锅鱼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8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福州光饼

 

□ 王祖远

日前在一次午餐桌上,有一盘饼,我夹了一块来吃,干干的、硬硬的,临座好友告诉我,这种饼叫做“福州光饼”,必须夹东西吃,夹蚵仔煎、五香豆干等,还说这光饼是有典故的。原来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驻节福州,负责剿除倭寇,在这期间,军队以小饼做为干粮,后来福建人为了纪念戚继光的功勋,便把这种饼叫做“光”饼。

光饼是用面粉、盐及少许调味料,制成直径寸许,中留小孔的圆饼,放在有炽烈炭火的炉上烤熟;冷了,以麻线或细草绳穿成一串,系在颈上或腰际,便是行军时的干粮了。福州民间在供祭祖先忌辰或扫墓时,祭品不管丰简,其中也必备有光饼。清朝科举考试,入闱的准举子,在携带入考场的网篮或竹箱中,除应用对象外,也必有大串光饼。其实不过是一种其貌不扬的饼,因为听了它的历史,居然变得别有一番滋味了。

当然,现在的福州光饼,形状略有改变,还夹粉蒸肉等蘸大蒜酱,早已不是当年做为军粮的纯“光饼”,但是想着想着,想着这是戚家军串着吃过的,串入了民间,串入了清朝,串入了民国,忽然心中有一分奇妙的热流。

小时候听母亲讲故事,有一个懒人,太太出门时,在他颈上挂了一串饼,太太回家时,却见他已饿死了。原来他吃完前面的,懒得把后面的移过来。不知那懒人脖子上挂的是否也是光饼?事过几年,还想着那种有历史的饼,隐隐约约的,心中还有一种呼之欲出的回忆。后来才想起,小时候哪家生了小孩,他的父母不是得特地去买一种包有小孔的硬饼,用红绒线穿起来挂在孩子脖子上吗?那时的老人们说那叫咸光饼,是用来“收涎”的。

现在的人多半不会在孩子满月时一定要给他理头发,不会在他四个月时挂一串饼给他收口涎,也不会在他周岁时,让他坐在放着面龟、算盘、书本等的米箩中“抓周”了。想起来,似乎有些可惜,生命中少去一些“民情风俗”,似乎变得比较无趣了。至少,孩子颈上那串光饼现在就让我感到一种特别的意思。

那“咸光饼”,当然就是戚继光的光饼了。那样的饼,原是戚家军打倭寇时挂在颈上挂在腰际的;隔了多少世代,它们却挂在一个婴孩的颈项上。那光饼先只是福州人的,却四处开花,后来成了许多地方的风俗。

这其实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世事本来都是这样的,你尽管茫茫然、坦坦然地过日子,不用费神去感觉什么是有生命的,什么是有故事的。可是在餐桌上的一片福州光饼,虽然也没什么好吃,却让我品味出一丝情——一种中华民族的民情风俗,一种华夏民族绵远的亲。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