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食苑杂谈
3上一版
 
绿豆煮夏
忙假回乡收麦捆
铁板黑椒牛柳
灌汤包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7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忙假回乡收麦捆

 

□ 王龙生

1961年5月25日,吃过午饭,扩音器里播放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同学们,今天下午开始放忙假,希望大家作好准备……”我们一听,高兴得跳了起来。

老校长在动员报告中说:“学校决定从今天开始放忙假,直到6月8日,9日休息,10日上课。同学们,今年是大办农业的一年,全党全民支援农业,当然,我们学生也不例外。这次支援三夏劳动时,同学们一定要积极参加劳动,向劳动人民学习。”

报告会一结束,我就背着行李回家了。一到家,放下行李,就拿起布袋和镰刀割猪草去了。直到太阳落山,才背着满满一袋猪草回家。进门一看,父母亲都不在,只有妹妹、弟弟在吃晚饭。妹妹说,父亲在自留地里浇粪,母亲在收麦。我一下连喝了两碗菜粥,肚子还不饱,一看菜粥不多了,也就不好意思再吃了。弟弟吵着还要吃,被妹妹劝阻了。

母亲回来了,看到给她留下的两大碗菜粥,就责问起妹妹:“你为啥留这么多粥?总共只有1斤2两,6个人吃,还剩这么多,你又不让弟弟吃饱了。”说罢,便喝了一碗半,把剩下的半碗让给弟弟吃了。妹妹见了,心疼地说:“妈,你总是自己不吃饱,锇着肚子拼命干活,难怪你的脸都消瘦了。”听着她们的争论,我感动得热泪盈眶。现在,我才真正体会到母亲的一片爱心,知道什么叫母子情深。

5月26日早晨5点钟,我带着睡意起床了。刚吃过早饭,跟恒元叔一同去装麦。我撑着空船,飞快地向麦田方向驶去。好不容易到了麦田,我轻轻一跳,跳到岸上,把绳子系好。恒元叔站在船上负责装麦捆,我在岸上把麦捆扔下去。不知是刚才撑船累了呢,还是麦捆重,我拎起第一捆麦捆时,觉得吃力,有点支持不住。被露水浸潮了的麦捆,沉甸甸的,手拎得麻木了。好不容易拎到河边,一看下面尽是芦苇和草丛。我硬着头皮往下走去,脚下一滑,身子向前一冲,差点连人带麦捆滚到河里。幸亏一只脚被树根挡住了,我乘机猛的向后一晃,这才站稳了身子,脱离了危险。随后,我用力举起麦捆,使劲把麦捆扔到船上。就这样,我一直不停地来回奔走,将麦田里堆得像小山一样高的麦捆全装到了船上,把船压得快要沉下去了。如果船晃动得厉害些,河水便会漫进船仓。这时,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冒汗,连眼镜也被热气蒙住了。我擦掉镜片上的水气,戴好眼镜,轻轻跳到船上,坐在麦堆中间。

这时,恒元叔拔起竹篙,往岸上用力一点,船便缓缓向前移动了。只见他左一篙右一篙地使劲撑船,忙个不停,船还是缓慢地前行。慢倒没什么关系,最令人头痛的是,撑得一过猛,船头就向岸上撞去。船非但不前行,反而往后一退,你再撑动它可就吃力了。幸好恒元叔体壮力大,经验丰富,船才平稳前行,很少撞岸。两岸碧绿的芦苇在晨风吹拂下发出轻微的“沙啦啦”声,像是给我们唱欢送歌似的。靠船最近的芦苇好像舍不得我们走似的,紧紧抓住我们的船不放,被恒元叔用竹篙有力地撑了一下,才恋恋不舍地向后退去。从小河驶入大河以后,行船就顺畅多了。望着两岸丰收的庄稼,心里充满欢乐。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